讀者迴響

 馮馮特輯 首頁


紀念馮馮

《馮馮居士特輯。簡體版》夏時虹

《馮馮居士文集》七葉佛教書舍 


百度

馮馮吧


 台灣佛教網路論壇

。馮馮回覆

。我對馮馮居士的尊敬與感受

。關心馮馮居士的佛友請幫幫忙

。馮馮書迷請幫幫忙

。真誠告白──感謝馮馮居士

。永遠緬懷悼念和祝福馮馮居士 


《霧航--媽媽不要哭》 馮馮著

人間行走  ── 2009 年 12 月 14 日  

馮馮的一生就是一部大時代的悲劇,在日本侵華、國共內亂時出生,整個幼年都在逃難,到了台灣又遇到白色恐怖,三十歲以後逃到加拿大才開始有一個不受恐懼的生活。

《霧航》可以說是馮馮一生的真實版,他的《微曦》雖然也是自傳體,但以當時的政治氛圍,他不敢寫到自己所遭受的迫害,所以《霧航》應該是他申請平反不成之後,為自己申冤而寫的。




馮馮居士的經歷──懺悔是需要勇氣的

水色闌珊  ── 2009 年 10 月 15 日 

說起懺悔,眾所周知信仰上帝的宗教(猶太教、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之類)有著很深的懺悔意識,許多人也因此認為東方人的宗教信仰中最缺少這種懺悔精神,特別是在我們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們,去寺廟裡燒香拜佛、頂禮禱告的目的大多是求神佛保佑自己或者親人能夠生活順利、升官發財之類……其實佛教也是講究懺悔的,佛家的懺悔叫做拜懺,又稱為禮懺,就是禮拜諸佛菩薩,懺悔自己的一切罪業。但佛家的拜懺和基督教的懺悔有所不同,對佛懺悔,並不是求佛赦罪,而是求佛證明,向佛坦白自己所作的罪業,下定決心,不再故意作惡。但是一個人的懺悔是需要勇氣的,這是戰勝自我的第一步,而只有自勝的人才能稱得上強者!

我所知道的兩位舉世聞名的懺悔錄作者,一位是古羅馬的聖奧古斯丁,另一位就是法國啟蒙運動思想家盧梭。奧古斯丁是古羅馬帝國時期著名的基督教思想家,在他的懺悔錄中奧古斯丁為自己年輕時代曾經縱情肉欲、偷竊、游學等等劣行而向上帝懺悔,他寫道:“我青年時一度狂熱地渴求以地獄的快樂為滿足,滋長著各式各樣的黑暗戀愛,我的美麗雕謝了,我在你面前不過是腐臭,而我卻沾沾自喜,並力求取悅於人。”而法國人盧梭的懺悔雖然更像是對自己的時代發出的挑戰宣言,但是其剖析自己的勇氣卻是令人敬佩的。在十八世紀講究出身和門第的法國,盧梭這個鐘表匠的兒子,一個下層知識分子憑借著刻苦鑽研自學成材,而成為了一個影響著時代的思想巨人。在他的懺悔錄中他這樣宣布:“我現在要做一項既無先例、將來也不會有人仿效的艱巨工作。我要把一個人的真實面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這個人就是我。”是的,他正是這樣深刻的解剖自己的,他坦誠自己曾經說謊、行騙、偷竊、背叛,甚至於拋棄親生子女,讓他們在孤兒院中長大……這些自揭家醜的行為並沒有損害他們作為聖賢的形像,相反,在我看來正是因為他們有懺悔的勇氣更值得人尊敬,正如盧梭所說:“沒有可憎的缺點的人是沒有的”。

近日看了有關那位神奇人物馮馮居士的經歷,這位篤信佛教並且以他神異的“慧眼”能力使許多懷疑是否真的有佛菩薩存在的人都皈依了佛教的馮士雄先生晚年也勇敢的承認自己是個“同志”,並且已經皈依了天主教。這對於有著許多傳奇經歷的馮馮居士來說不啻於自毀形像,而且更加讓詆毀他為妖魔怪道的人有了談資、把柄。有些人正因為他曾說過自己能夠透視人體所以看到美麗的女人毫無感覺,現在卻承認了自己原來是因為“同志”傾向所以沒有感覺而大失所望,甚至懷疑他的那些神奇經歷是否真實,可我卻佩服他說出真相的勇氣。其實,同性戀自古有之,甚至於在舊約中也記載了掃羅王的兒子約拿但對大衛王那種真摯的愛,至於皈依天主教,我覺得任何宗教都是對那個宇宙本體的不同解釋,也許大家都是從同一個源頭演化而來的……在看馮馮居士的經歷時,我並沒有被他神奇的天眼通而觸動多少,但是他晚年的坦誠卻讓我非常感動,他並不是菩薩的化身,只是一個和我一樣的凡人,但是他有勇氣親手打破自己在“迷信”他的人心目中的神像,這一點讓我敬佩,他說自己在所寫的《霧航》這部書中“以最誠懇最坦率態度來反映個人的遭遇與種種失德與不光明的一面,還有當年的環境與恐佈。此書算是一本「懺悔錄」”,雖然我無緣得讀此書,但是我相信馮馮居士的魅力正來自於他的這部懺悔錄而非他的異能。

在我看來一個人不管是否信仰宗教,不斷地反省自己並對自己所犯的錯誤誠心懺悔都是進步的開始。每個人在生活中都可能作過讓自己後悔、不安、難過的事,在我的人生中也有我應該為所說過的謊言、心中曾有過的嗔恨而懺悔!

這兩天秋日的夜晚,我總能看到南方天幕上一顆閃亮的星星,我不知道他的名字,可當我凝望著他時心中就油然升起一種感動,好像有個聲音在我心裡回響:“看到了嗎?經歷了如此漫長的時空你看到了嗎?我就是你,你就是我,我通過你而——觀自在!”是的,眾生皆有佛性,當我看到這穿越了若干光年的星光時,好像那無數的光子鋪就了一條通往生命源頭的回家之路……。


馮馮《微曦四部曲》1980年,皇冠出版,絕版作

伊藤雪彥  ── 2009 年 8 月 25 日

打開寒夜那本書,隨手一翻,極薄的紙片就掉落出來。不知道是不是前一個借出的人夾進去的,對方用藍色原子筆,工工整整寫在方正的白紙片上。

「人不必把一切都看得太透闢,否則有人就會失去心中的平安,失去憑藉。」

那時我簡直驚愕得無法反應,《寒夜》讓讀者感慨到不自禁留言給下一位嗎?後來還是把這套帶回家了,而這個抉擇是對的,它幾乎讓我廢寢忘食,顧不得身體不好,犧牲睡眠時間拼命貪看,一套充滿了民族苦難與淚水的書,作者的骨氣與真誠、不斷逃亡中拼命求生的毅力、實在令人動容,他跟他逃難來台的母親過得實在太苦了,裏面的慘痛與死亡是那麼沈重。

無怪在故事一開端,在懵懂未知的幼弱年紀,作者以男孩的角度,如此敘述:當時還沒有嘗過幸福的滋味,便先懂得了悲哀。


讀馮馮《夜半鐘聲》之反物質與非物質

海河邊  ── 2009 年 8 月 3 日

差不多十七、八年前,我姐姐買了一本馮馮的書拿來給我看,我一看起來就一發不可收拾,遂到香港多家書店搜羅了當時能買到的馮馮的佛學系列著作十餘本,上班的空餘時間看,下了班更看,被書中馮馮親身感受經歷的一個個故事以及馮馮詮釋的佛學宇宙觀所深深吸引。

從小受的教育都是無神論唯物主義的教育,對宗教完全不了解,認爲佛教無非是燒香磕頭搞迷信而已,對天文的了解也僅限於《十萬個爲什麼》裏讀到的一點點知識,哪裏讀過如馮馮書中諸多有趣又神秘的超自然故事?更何況他詮釋的宇宙是那麼令人歎爲觀止!


從作者奮鬥的困苦歷程中得到感動與啟示

閱讀推薦:霧航──馮馮回憶錄

尤淑惠  ── 2009 年 6 月 2 日 

馮馮的一生,充滿了戲劇性的峰迴路轉,也充滿了許許多多不堪回首的慘痛經驗,這些回憶中,或有創痛巨大者,歷久而無以忘卻悲痛;或有溫馨感人者,物換星移,依舊溫暖人心;也有久旱及時雨者,幫助或大或小,卻令人惑恩不盡。

也許,這就是人生吧,有的人一生庸庸碌碌到老時,仍不知此生意義。有的人則是堅持自己決定,能夠擇善固執。馮馮居士正是後者他在逆境之中仍能走出一條條屬於自己語文、藝術、編曲、寫作的路,如此豐富精彩的人生豈不比一般人的成就更為可貴,其不屈不撓的可貴精神,更是令人讚嘆不已。

看完三大冊的「霧航」,從作者傳奇的經歷中,一定能得到不少啟發及感動。


我想念 那個初次相遇的年代

Tivo ── 2009 年 4 月 8 日

12歲那年夏天的暑假,在外婆家掛滿灰塵的房間裡翻出一本泛黃的小說,帶著塵封已久古老紙張所特有的濃濃書香味,深深令人著迷。那是一本民國53年出版,作家馮馮的自傳小說《微曦四部曲》...... 


我的偶像──馮馮居士

覺緣之路  ── 2009 年 3 月 23 日

最近讀了馮馮居士的幾部佛教作品,受益匪淺,感慨良多。馮馮是一位音樂家,藝術家、作家,更難能可貴的他也是一位虔誠的佛弟子。他有與生俱來的感通能力,即所謂的天眼通,他的作品記錄了他學佛的心路歷程及怎樣用自己的透視能力為人們治病等事例,拯救疾苦,並以此殊勝事例將有緣人引入佛門。

從他的文章中,字裡行間反映出一個胸懷佛陀大悲的佛弟子對世間疾苦的體察和對悲苦掙扎中眾生的大愛。由於他在不同領域中的取得的出色成就,曾受到過兩個國家元首的接見。由於他的文學功底扎實,思路敏捷,可謂慧心獨運,其寫作風格清新雋永,因而自己的文學作品屢次獲得國際大獎,被評為國際十大傑出青年;他對音樂情有獨鐘,創作了很多佛教音樂,被廣泛流傳;心思巧密,其折紙藝術作品,獲得了東京折紙大賽的一等獎。就是這樣一位才華橫溢,風華正茂,大有前途的成功人士,卻在人生榮譽輝煌的至高點,隱退下來,與母親定居在加拿大的一個小城,相依為命。在那裡他以寫作為生,給報刊爬格子的所掙的微薄收入是他與母親整個的經濟來源。加拿大的冬天是寒冷的,由於生活的拮據,為了節省開支,馮馮每天都要頂著寒冬,迎著呼嘯的風雪,去外面拾枝柴,以便回家燒火取暖用,他說:“這樣的日子很辛苦,但遠離名利,讓我感到安寧。”多麼偉大的精神,多麼崇高的人格!其不為五鬥米折腰的豪情已令我深深為之折服。

由於他的眼通能力,能夠透視人體,甚至能看到幾百公裡以外的事情,所以很多人都慕名來找他看病或者看事,只要他力所能及,都會不遺余力幫人排憂解難。一些權貴得知後也來爭相拜訪,但其中有自持高貴,態度高慢者,他都一概不予接待。而對待貧苦的人,他則會盡其所能,傾其所有的去幫助。他還要自掏郵費給世界各地的來信寫回信,也會為救助他人的病苦而傾囊相助,這讓自己本不寬裕的經濟捉襟見肘。當他為人們治好病或解決難題後,人們都會道謝不止感恩不盡,他說,我沒有什麼能力,是佛菩薩加持我,讓我找到了你們的病源,治好了你們的病,要感恩就感恩佛菩薩吧,是佛菩薩的大愛幫助了你。隨後,就帶領病人在自家的佛堂上拜佛,接著利用這個機會為人們講述佛法的利益,以此機緣使之接納佛法。南無阿彌陀佛,他真的是我學習的榜樣!

每個人來這個世間都有其存在的道理。走在這條漫漫長路,我時刻都會問自己來這個世間的意義和價值。現如今我往生已定,接引我的蓮花已盛開在極樂的七寶池間,而俗物纏身的我,在工作和生活中卻仍煩惱不斷。馮馮居士的一生形跡,為我指引了一條光明的路。他是我們學佛人非常好的榜樣,我要向他學習,以我的實際行動,去感化周圍的人,讓佛號聲充滿三千大千界,讓九品蓮重遍娑婆間!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霧航》馮馮回憶錄

Schubert  ── 2009 年 3 月 18 日

早上在回 Plurk 訊息的時候忽然想起了作家馮馮,

於是就順手 Google 一下他的資料,

沒想到意外發現馮馮已經於 2007 年 4 月 18 日因病辭世。

馮馮,本名馮培德(字士雄),他的人生經歷十分奇特,

1945 年出生於廣東,父親是烏克蘭軍官,母親則是廣西壯族人。

顛沛流離的童年生涯,馮馮自力更生在香港與台灣兩地成長,

驚人的語言天賦讓中學沒畢業的他靠著自修通曉十種語言,

16 歲就以法文創作短篇小說《水牛》在國際文壇嶄露頭角,

兩年後(民國五十二年)完成的百萬字長篇自傳式小說《微曦》四部曲(由皇冠雜誌社出版),

更讓馮馮得到首屆「十大傑出青年」的榮譽。(「十大傑出青年」首屆獲獎者還有錢復及彭明敏)

但在白色恐怖時期,馮馮旋即因為小說內容而被盯上,

相關當局擬予以逮捕審問並移送綠島長期監禁,

幸得美軍顧問團朋友的幫忙,安排至加拿大溫哥華尋求政治庇護。

避居國外之後,馮馮於七零至九零年代潛心撰寫宗教叢書,行事低調,

馮馮居士的佛學論述宗教著作在華人世界擁有許多讀者,

但因在著作中宣稱自己擁有《天眼通》,而被部份宗教界人士視為異端。

馮馮寫小說,寫過許多宗教書籍,亦自修作曲,

創作過的交響樂與芭蕾舞劇曾在北京與莫斯科公演,

曾獲烏克蘭音樂學院贈予「榮譽古曲音樂作曲博士」學位與美國榮譽公民,

無論在華語文壇、宗教界或是音樂界都是位相當具爭議性的人物。

小時候因為家裏宗教信仰的關係,我讀了不少馮馮的著作,

馮馮的作品文筆十分流暢、修辭極其謙遜,

讀他的文字,感覺就像是聆聽已然徹悟的長者的諄諄開示一般,

這些作品大多是由「天華出版公司」所出版的《天華瓔珞叢刊》系列,

都是在我唸小學和國中的時期看的,目前家裏還找得到的幾本如下:

《夜半鐘聲》1981 年

《空虛的雲 THE EMPTY CLOUD》1984 年

《禪定天眼通之實驗》1984 年

《天眼慧眼法眼的追尋》1987 年

《太空科學核子物理學與佛理的印證》1987 年

《健康長壽釋疑 ─ 吃肉的危險》1989 年

《巴西來的小男孩》1990 年

馮馮的複雜人生經歷,從他於 2003 年所出版之回憶錄《霧航》的簡介中便可略知一二,

在這本回憶錄中,馮馮寫出了許多當年在《微曦》四部曲內沒有提及的經歷,

包括軍旅生涯被誤認為間諜而遭逮捕監禁長達五年,以及在獄中遭受施虐刑求等往事,

對於年少時期的隱晦之事亦毫無保留,甚至揭露了自己的同性戀傾向。

老實說看到這些,再回想起記憶中《天華瓔珞叢刊》時期的馮馮居士,

真的有種令人掩卷長嘆的感慨,只能說《天華瓔珞叢刊》時期的馮馮居士,

寫的是他旅居溫哥華時期的生活瑣事,和對宗教的見解與看法。

而《霧航》寫的是傷痛,是長年壓抑在心中,卻永遠抹不去的不堪回首。

底下是馮馮回憶錄《霧航》的簡介,《霧航》由文史哲出版社發行,

目前網路上似乎只有三民書局有代訂,我應該會找時間買來看看。

馮馮回憶錄《霧航:媽媽不要哭》(三冊)

作 者:馮馮

精平裝:平裝本

出版社:文史哲

I S B N:9575495314

出版日:92/11/01

●他,曾經是崛起於台灣文壇,最受歡迎的,最富浪漫色彩的,而且最神秘的青年作家。

●他,曾經是影視界驚鴻一瞥一閃光芒的最英俊最有氣質的瀟灑的明日男星,曾經是萬千少女的白馬王子,也曾是多少男性的眼中釘。

●他,曾經歷盡滄桑與戰禍,他曾是:難童、中學生、海軍學生、海軍軍官、總統譯員、諜虜、囚徒、白色恐怖餘生、流浪漢、乞丐、苦力、勞工、豬奴、車伕、擦鞋童、名作家、大學教授、文學獎得主、首屆十大傑出青年之首名、淪亡天涯的亡命之徒、精神病患者、雙重人格的憂鬱病人,隱暱於冰雪之國的隱士。

●他,自修古典作曲,以印像派作曲芭蕾舞曲,世界首演於莫斯科,

 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後的天才作曲家,榮獲博士學位與美國榮譽公民,

 美、俄報也稱為「謎樣身世之音樂奇才。」

●他的浪漫的一生傳奇,叛逆性的愛情,神秘的謎樣身世,

 此次由他首次以自傳形式,坦誠公開,豪無保留。

 這是一部用血淚與無比的勇氣寫成的真實經歷為基礎的特傑作。


馮馮的《微曦》四部曲讀後感

靜風  ── 2008 年 12 月 16 日

在我們這一代算是在甜水中長大的人來說,能如此地間接體會一下我們所沒有經歷過的,那一代人所經歷的種種苦難經歷,以及那種環境下真切的感受。實在對豐富自己的人身體驗很有裨益呢──很難不說,就算我們遇到的挫折再大,遇到的境況再艱難,都難及那一代人所經歷苦難的百分一、千分一。


生活與生命

半僧居士  ── 2008 年 12 月 7 日

最近我拜讀了馮馮先生的大作,書名為「霧航」,這是馮馮先生寫的回憶錄, 我一邊看一邊流眼淚,他的一生遭遇,可以說是自從日本侵華開始,數以千萬計的一般普通小老百姓,所受盡迫害的故事,他不向命運低頭,睡在騎樓下,為了生存去撿破爛賣錢,去擦皮鞋賺取微薄工資,勉強才能吃一餐飯,僅僅為了生存,受苦受難,遭遇非具有基本人性所能為的折磨迫害,並不是時下青少年所能體驗或瞭解,這本書不只是描述他個人一生被迫害的遭遇,也道盡了人性醜陋的一面, 值得那些迫害者和他們的子孫們反省懺悔,一個十五歲小孩只為了生存,為了上學,就要受到他們如此毫無人性的傷害真是令人痛心疾首。 

所幸,他也碰到一些有良知善心的人士,暗中協助方,能逃離苦海。馮馮先生以往寫過許多宗教方面的書籍,我從未拜讀過,因為它的內容提及他本身所具有的特殊能力,他並未利用它來賺取生活費用,反而是利用他的能力和知名度,為宣化及證嚴上人募款建立道場,可是,他所得到的是,他們說他在「賣弄神通」的評語,這就是人性的表徵。


讀後感:霧航

小聖  ── 2008 年 10 月 31 日

雖然命運如此的乖舛,但他還是逃了出來,不論是從淪陷的大陸逃到台灣、從白色恐怖的國民黨逃到加拿大,我想他唯一的失策是當時沒逃到香港吧?又或者是軍訓成績的不及格害了他的一生?有時候想要知道一個錯為什麼會發生,就去探究其源頭,但找了一個頭,又有更上面的一個頭,到最後根本不知道為何會錯!


大愛劇場 / 矽谷阿嬤討論區

微雲  ──  2008 年 10 月 20 日

十幾年前,我最要好的堂姊忽然出家,當時人在美國、卻尚未學佛的我百思不得其解,只聽說她是因為看了「空虛的雲」這部書,就這樣遁入空門了。

後來,我在本地的慈濟會所裡,看到書架上有這套書,好奇的我一直想借回來讀,但因忙碌,就一直不敢借。直到後來因為安胎的關係,無法出門,才想到可以利用這段時間,把那三大本「空虛的雲」借回來看。天哪!一發不可收拾(這樣形容好像有點怪怪的),就這樣把那三大本讀完。那時我已完成阿嬤傳記的初稿,也寫了將近二十萬字,但和馮馮居士這套書比起來,真驚訝他是如何完成這種小說型式的高僧傳記?

雖然我對馮馮居士的印象,只有「空虛的雲」這套書而已,但因為我當時寫了阿嬤的傳記,知道要花許多功夫,才能寫出令人信服的傳記。試想當年沒有網路、沒有電腦,「空虛的雲」又是如何完成?查證、寫稿、改稿、校對等諸多功夫,不是奇人,恐怕難以完成。

我最佩服馮馮居士的,是書裡用了許多對話,感覺作者彷彿親臨現場般,把虛雲老和尚的一生,以小說的型式,寫得絲絲入扣、栩栩如生。我只要想到當年老和尚以三步一拜的方式,一路跪拜到印度去的過程,尤其經過西藏雪域那些九死一生的場面,如今想來,猶覺驚心動魄,也更佩服馮馮居士過人之能了。

我們何其有幸,能生在臺灣、得聞佛法,這也算是「百千萬劫難遭遇」吧!


大愛劇場 / 矽谷阿嬤討論區

楊光  ──  2008 年 10 月 20 日

給微雲師姐: 

因為"馮馮居士"的著作算是我的啟蒙老師,我一直期盼有一天能見到他...

沒想到菩薩的安排是如此地神奇,"有願就有力"

我有幸在他最後的日子裡在"新店慈濟醫院"看顧他一天.

我想美加的師兄姐應該也都認識這位慈祥的老人.

他的人生也十分坎坷,也經歷常人所無法承受的白色恐怖.

為慈濟貢獻出他所有的珍藏義賣,也結下慈濟緣.

所以我想到,以前的老菩薩募款蓋醫院時常被人說:

"那醫院蓋在花蓮又用不到?為何要捐錢呢?"

這句話還真是大大的錯誤!

居士示現病相,因緣際會下回到台灣,

最後在慈濟師兄姊的照顧下安然往生,並為他辦了一場追思音樂會.

這是我將大愛新聞上傳到YouTube的連結

http://tw.youtube.com/watch?v=PoNch_YQQKw

這些我都有參加!也感恩慈濟!

所以當昨天的劇情有提到"作家"和"教授"...我就在猜..

可能是指"馮馮居士"和"謝冰瑩教授"..

他們對慈濟在北美的成立也是貢獻良多!

所以我想在此以文字說明而已!

居士視為子姪的王祥麟先生為居士做了一個網站"馮馮特輯"

您可在"佛學隨筆"裡找到所有資料

居士為慈濟募款不計毀譽,捐珍寶義賣,為慈濟義演等等不計其數!

早期許多首慈濟歌曲如"慈濟進行曲"亦是馮馮居士所創作!

由於居士是我崇敬的修行人與長者,故在此借此篇幅特別說明一番!

謝謝!感恩 


逆境中奮鬥

林一平  ──  2008 年 9 月 21 日

發表於1960年代的一部小說《微曦》四部曲 (The Dawn is Young) ,讓許多讀者感動。作者馮馮 (馮培德; 1935 -2007),描寫主角范小虎幼年顛沛流離,在極端艱苦的環境自修,終於在文學創作中大放異彩。小說中描述,他在高雄寄籬人下。後來不願受人冷嘲熱諷,小小年紀,逃離寄養,流落台北街頭。

最後哀求到一份在山東館小吃店不支薪的洗碗工作,夜間則露宿於博物館的台階上。身為貧窮的洗碗工,他卻很有志氣的投考海軍。失敗後,再接再厲,終於考上翻譯官,衣錦榮歸,回到高雄服務。而後又以自己苦難的歷練,寫出成熟文學創作,迭獲大獎。

《微曦》的啟示,人生面對的困境,如同巨大頑鐵,橫亙面前。如果不屈不撓,奮力敲打頑鐵,無論是否能擊碎頑鐵的障礙,敲打時所產生的,就是最有意義的生命火花。

這部讓人感動的小說,如何產生? 當中許多情節,其實是馮馮本人的經歷。馮馮的困苦,和小說相仿,歷經迫害,猶有過之,卻也洗煉他的文學造詣。他在1949年逃難,與母親失散,隻身隨海軍輾轉來台灣。由於他寄信給大陸的母親,被認定為「匪諜」,監禁了四、五年。後來在火車站、公園及街頭流浪,做苦工、當擦鞋童。在顛沛的生活中,仍然苦修英文,最後考取編譯人員榜首。他在豬舍竹棚的房間,寫下第一篇愛情小說,題名「痛苦的期待」,《自由談》徵文冠軍,其英譯版 「The Wait」獲選維也納1962年度《世界最佳愛情小說》文選。其實,馮馮若無艱苦的經歷,是不可能寫出如此動人心弦的作品。他的故事告訴我們,在困難的環境奮鬥,更能創新作品,所獲得的成果也越有意義。


我們所需要的助緣

steven611231 ── 2007-7-15

透過《杜魚庵學佛荒史》中「杜魚庵師友書信集註〔下〕在家師友」所收錄的作家馮馮來信內容可以得知,馮馮居然為了為慈濟要在花蓮蓋醫院需款孔急,於是提供「天眼」協助需要者,每人供美金一百元,最後得四十餘萬台幣,悉捐慈濟功德會。關於「天眼通」服務,馮馮自云,「此乃權宜方便之作為,不應常做的」,陳慧劍在該信的註釋裡頭則提到,馮馮這麼做真正是「無相的服務」,受益者真應該「飲水思源」才是!

真是神奇,果然小歷史比大歷史有趣多了,一天愉快。


出家人也打誑語 

韓三洲 ── 2006-12-3

與許多愛讀傳記文學的人一樣,筆者也讀過一些名人傳記。印像中寫得最長最生動的傳記文學作品,當屬美籍華人作家馮馮撰寫的這本虛雲法師的長篇傳記《空虛的雲》(台灣天華出版公司1993年第三版),厚厚的三大本,計1900頁, 幾近200多萬字,是我幾年前花了20元從潘家園舊書市場上買回的。據作者前言所講,這本書是他從事寫作20多年以來最費心血的一本書,而且還結合了佛學、近代世界史和中國史、社會與文化潮流的撞擊和思潮的變動,再加上虛雲老和尚的苦行與悲願,種種磨練及人生經歷和修行經歷的遞進,磨難與人性升華的心路歷程。這部傳記之所以長,恐與傳主年齡長有關,據岑學呂的《虛雲和尚年譜》記載,這虛雲活了120歲,與中國佛教史上年齡最大的趙州和尚同歲,與史書上所劃分中國近代史同齡,所以大凡中國近現代史上一切重大事件,他幾乎都經歷過的。

不過,《空虛的雲》這部長篇文學傳記的不足之處,和其書名一樣,就是平空虛構的地方太多,不能算是一部嚴肅的信史。在書中,傳主幾乎成了具有金剛不壞之身的半人半神似的人物。比如寫虛雲以50歲高齡孤身一人,一年多時間便完成由川入藏,拜拉薩三大寺後,又越蔥嶺、翻越喜馬拉雅雪山,到不丹、印度、孟加拉、錫蘭(今斯裡蘭卡),最後折返緬甸入雲南,九死一生,歷盡艱險,到了生死關頭總能夠逢凶化吉。這些經歷,在虛雲自撰的《年譜》中亦有記載,不過這行程可信度很低,因為想當年21歲的唐三藏西出長安時,年富力強,持有李氏大唐國官方的文牒,每到一個地方,會有當地主人賓客般的來迎送的,還那麼艱苦跋涉,那麼篳路藍縷,更何況一個孤身老者怎能從雪山冰川中穿越自如呢?另據《中華民國史詞典》中“虛雲”條目記載,他的生卒時間為(1871——1959年),比虛雲本人自撰的年譜整整少了31年。這一點,大百科全書和《禪宗詞典》的“虛雲”條目,都說的比較客觀謹慎,只說卒年,不說生年,只是肯定虛雲對中國近代佛教的貢獻,卻避而不談他只身雲游東南亞這段經歷。80年代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編輯出版的《名僧錄》,也是采取這樣的處理方式。而1994年出版的《佛教詞典》和佛家流通的《虛雲法師畫傳》,則都是按照1840年到1959年的年齡來計算的。

自清王朝入主中原以來,大力尊崇藏傳佛教,對漢傳佛教基本上是不聞不問、放任自流的。到了清朝中葉,朝廷廢除了歷代有官府控制的通過考試後才能剃度舍身為僧尼的制度,結果使大批流民湧入僧尼隊伍,使佛教徒的素質和社會地位越來越低下。鴉片戰爭後,基督教又隨著洋槍洋炮大量來到中國,加之太平天國對佛教文化的摧毀,幾使江南一帶的佛教陷入滅頂之災。20世紀以來,為興辦教育,各地紛紛侵占寺廟地產,掠奪僧尼財務,更使佛教面臨全面頹傾的局面。到了文革期間,佛教遭遇到比歷史上“三武一宗”以來更大的法難,以至到了瀕臨滅絕的境地。

縱觀虛雲一生,以佛家“大雄大力大無畏”的殉道精神,振頹扶衰、經歷過“十難四十八奇”,在20世紀三四年代佛教空前殘敗凋零的年代,四處宏法,成績卓然,復興禪宗祖庭叢林十余處,接續久已絕嗣的溈仰、法眼、雲門三宗,令“一枝五葉”重現於世,這在衰敗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可謂功莫大矣!新中國成立後,虛雲曾任中國佛教協會名譽會長,名聲日隆。可惜的是,“名成之時,謗亦隨之”,尤其是他年齡的虛實,也成為佛教界爭議最大的話題之一。據說文化大 師胡適之先生對此人也曾有過一些考證文章,筆者未及看到。但看一看《虛雲和尚自述年譜》,就能發現不少可疑之處。他一生經歷滿清皇朝、太平天國、中華民國,以至新中國。雖然佛法是超越政治的,但每一度政局的變更,總是給佛法帶來一次大災難。他72歲值辛亥革命,各省逐僧毀寺,李根源派兵圍捕他於雞足山,他反度李根源皈依佛門為大護法,成為現代中國著名居士。1951年,虛雲112歲時,遭遇“雲門事變”,他所在的廣東曲江雲門禪寺被當地政府懷疑窩藏軍械和金銀,26名僧人被逮捕,酷刑拷打,有被打致死與折斷手臂者,虛雲亦屢遭毒打。第二年,虛雲離雲門寺北上,自書一聯雲:“坐閱五帝四朝,不覺滄桑幾度。受盡九磨十難,了知世事無常。”

《自述年譜》起始便說,“予俗姓蕭,系出蘭陵,梁武帝之後。”也就是說,譜主起先就把自己的身世身份給抬高了,抬到與天潢貴胄相等的地位了。這樣的敘述,按理說與佛家的教義是不相容的。這個梁武帝,不就是那個四次舍身佛門又叫臣子們拿錢來贖、大做法事並創建水陸道場的那個和尚皇帝蕭衍嗎。杜牧詩雲:“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史料記載,在梁武帝的半壁江山內,佛寺多達2846座,僧尼有82萬余人。一部《梁皇懺》,在他身後早已失傳,但現在佛門弟子天天念頌的那部《梁皇懺》,那是後世偽造的。如果是俗人寫傳,為了顯示自己的天縱英明,盡可以說些異秉吉兆,可是虛雲法師是出家人,應該是看破紅塵才對的,可他還要這樣自我神化:“父母年逾四十,憂無後,母赴城外觀音寺祈子,見寺宇殘破,及東關橋梁失修,發願興建。父母同夢一長髯著青袍者,頂觀音跨虎而來,躍臥榻上,驚起互告,遂有娠。”

《自述年譜》中虛雲記載的出生時間為道光20年,也就是公元1840年。年譜說自己出生後,生母“遂氣壅死”,他由庶母王氏養育成人。這庶母王氏自丈夫去世後,在虛雲的感召下,也入了空門,出家後法名妙淨。據史料記載,1909年(宣統元年),王氏在湖南觀音山留偈西逝,出家16年,享年60余歲。到了1922年,一個名叫陳榮昌的,還為之撰文《妙淨尼留偈記》,以志此事。可見,這樣的年齡,幾乎是與虛雲同齡的,又如何養育得繼子虛雲呢?所以。年譜中除去荒誕不經的吉兆,就是不少近似迷信的異秉,說透了就是出家人不應打得誑語,其實,自佛教傳入中國後,已漸漸混雜著許多荒誕矛盾的傳說,而且越往後愈見蕪雜與荒誕。以禪宗的重要文獻《壇經》來說,唐代寫本的《壇經》只有1萬2千字,北宋的刻本就變成1萬4千字了,到了明代,又翻了一番,成了2萬4千字了。所以說,作為佛家日夜念誦的史籍經典都敢隨意增刪,竄改作偽,更何況一個人的年齡呢!

2006-5-23於花家地 


微曦四部曲 ── 馮馮 著

Yaocl ── 2005 年 9 月 1 日

一開始是中時編輯部落格的一篇文章:有信367,給珍惜,然後 google 搜尋列上的「微曦 馮馮」,帶領我到皇冠出版社創辦人平鑫濤撰寫的「天才,奇才,鬼才──馮馮的故事」,還有一篇文章「 素人音樂家馮馮」,馮馮,是個什麼樣的人物?為什麼一個人能有多種身份。

於是,我開始尋找「微曦四部曲」,這部書已經絕版了,但從一些討論區中發現,除了二手市場外,就只能去圖書館裡碰碰運氣,感謝Internet,我很快地縱橫附近的圖書館藏網站,有個朋友能幫我從逢甲大學借出來,等了一星期,結果回覆我那幾本書已經遺失了,我只好試試拍賣網站,很巧地,剛好有一套四本在拍賣中,起標價200元(最後結標價1200,真搶手),距離結標日還很久,我先記著然後試著尋找老婆服務的學校的圖書館,蠻幸運地連高中都有把圖書館藏的資源公開在Internet上,更幸運的是,學校裡面剛好有這一套書,才隔一天,我找了幾個星期的「微曦四部曲」已經在我桌上了。

書卡上標示的日期,最後一次被借閱是在民國88年11月,它們已經在圖書館裡立了將近六年,封底標示這是民國七十七年印製的第二十二版,從五十三年初版到七十七年,這套書活了二十四年,到今天又經過了十七年,我正拿在手上快速地讀著。

今年第十三號颱風泰利還在我們的上空肆虐,客廳的落地窗在外頭風聲大作的時候,沾在上頭的雨滴很奇怪地閃耀著光芒,定神細看,才知道是因為風勢太強烈了,整片玻璃迎著風,往中心點凹陷下去,當風勢一變小,玻璃又恢復原位,我的心頭隨著玻璃震動,這是氣密窗加上強化玻璃,應該不會破吧,我一廂情願地這樣想,幸好強風只在早上刮了兩三個小時,颱風遠離了。

感謝這個颱風假,我把微曦看完了,微曦第一部名叫寒夜,第二部鬱雲,第三部狂飆,第四部微曦,主角是范小虎,當然還得提到另一個主角,就是他的媽媽文淑,我不曉得為什麼他還要改用馮馮這個筆名發表,整個故事就是他從三歲到二十多歲的自傳,寒夜描寫對日抗戰時代,小虎跟媽媽在逃難與躲避空襲中度過,第二部就描寫他們到廣州投靠范家家族,原以為是個有錢人家,從此可以擺脫窮困的窘境好好讀書,但沒想到母親是爸爸的側室,母親委屈投靠這個家族的用意,只為了小虎的學業,冷嘲熱諷的日子也沒有因為父親回家後而改善。

在第二部鬱雲的後半段,就是描寫共軍南侵,小虎決定跟著國軍撤退到台灣,到了第三部狂飆,一開始是坐船渡過台灣海峽,還遇上颱風的經過,到了台灣無親無故,也因為那一點自尊心,逃離寄居的楊副長家裡,搭上火車來到台北,在山東館小吃店與博物館的台階上,投考海軍失敗後,終於考上翻譯官,受訓後又回到高雄服務。

自卑感驅使他遠離楊素芬,來到澎湖服務,然後是第四部微曦,好不容易將母親接到台灣一同生活,但是沒來由的固執,讓他經歷了蓋房子的慘痛教訓,現金不夠、土地所有權問題,他長期擔任晚班接線生的工作,同時自己徒手蓋房子,最後才又順利賣掉房子,回到熟悉的陸軍翻譯工作。

經過了這麼多狀況,小虎都能以最質樸的心,自習多國語言,也在微曦的最後開花結果,他的小說創作得了許多獎項,不光是中文創作,同時也有英文與法文的獎項。看著他在書中,一再地告訴自己不過是一個普通人,不值得其他人讚許、不值得其他人珍視,一再地貶低自己,但又能持續在母親的教誨下,自習課業,這就說明了為什麼馮馮最後竟然也能寫交響曲,寫佛書。學習什麼東西沒有特別的理由,一旦決定去學,他就能憑著執著固執的個性,盡他所能涓滴入海。

這就是馮馮,這就是范小虎,從google的結果推測,他現在應該還在慈濟服務,也撰寫了不少佛書與歌曲。我要永遠記得這個名字。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馮馮特輯

佛學隨筆

文學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