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馮:用生命追尋微曦的人


















馮馮:用生命追尋微曦的人
葉雅玲 ── 2014-06-23

母親讓我撲入她的懷中,將我抱起來,我們的身上都是泥屑和乾草。可不是,我們又逃過一次生死關頭了。在我們不遠的地方,黃土給炸翻了好幾個大坑,有炸斷了的肢體、血和肉。有人在哭泣。

在山坡下,火車道上,一列火車已經給炸得成為粉碎,成為一堆破爛屑鐵的機車還在路那邊冒著蒸汽。外面,到處都是火頭、火焰和濃煙。

1964年,台北街弄長巷,暗灰磚牆內植滿垂榕、龍柏與鳳凰木,綠葉蓊郁,庭院深深,兩邊日式平房裡齊聲傳來收音機廣播的聲音,這是“微曦四部曲”第一部《寒夜》裡男主角的獨白。音效逼真的敵機轟炸與飛機漸遠聲,回響在彼時平靜無戰事的小島城市角落……

廣播裡這一幕關於中國20世紀40年代烽火連天、逃難躲避兵燹動亂大歷史的摹寫,對於無論經歷過二戰美軍轟炸的台灣人,或當時逃難到台灣的外省人而言,都是戰爭恐怖記憶的重現與個人親見、親聞經歷片段的寫照,那是震撼心頭、記憶猶新的夢魘。

在電視尚不普及的20世紀60年代,收聽廣播是島上家家戶戶的生活休閑,《微曦》乃是當時最轟動的廣播劇,由當時著名導播崔小萍導演,明星白倩如主講,“中廣”有上百位播音明星參加演出,配上特殊音響效果與音樂,每天廣播兩場,風靡全台灣,聽眾如痴如醉,人人都同情故事中的流浪少年范小虎,而他正是《微曦》的作者,因此書而聲名大噪,還榮獲第一屆“十大傑出青年獎”,本名馮士雄,筆名“馮馮”(1935—2007)。

一、天才、奇才、鬼才

(一)文壇崛起

1960年代台灣文壇流行著一句話:“男生讀馮馮,女生讀瓊瑤。”

馮馮出生於廣州,戰後隨海軍輾轉來台,由於常寄信給他的母親,被誤認為匪諜監禁了四五年,後來以精神失常為由被開除軍籍。因為戰亂,他沒有讀完中學,獲得自由後,自力更生,自修苦學,非但有深厚的國學根基,並且通曉九國語言,他的百萬字小說“微曦四部曲”1963年由《皇冠》刊出後引起巨大的反響,轟動一時。他的一生神秘而傳奇,最早出版他的作品並與他相交甚深的平鑫濤,推崇他為“天才、奇才、鬼才”,是1960年代《皇冠》代表性偶像男作家。

據發現他的平鑫濤回憶,1963年的某個下午,有位年輕人到他家。這年輕人長得方臉大眼,皮膚白皙,舉止斯文。背著一個小布口袋,袋裡裝著鼓鼓的東西。他說他叫“馮馮”,寫了一部長篇小說,題名《微曦》,四本一套,超過一百萬字。在當時,寫作百萬字的小說可說是創舉,因為市場沒有保證,而出版要冒很大的風險。好像很少有作家寫一百萬字那麼長的小說。那時候,大多數的作家都很清苦,寫中、短篇稿費可以應急,寫百萬字耗費經年累月,誰熬得了這艱苦的漫漫歲月?何況即便寫完了,也不容易找到刊物發表,要出版單行本更難。

出版業不景氣,誰肯投大筆資金出版這樣的“巨著”?賣不掉怎麼辦?何況,“馮馮”默默無聞,如何銷得出去?平鑫濤當時身兼數職,非常忙碌,閱讀百萬字小說,是極大負擔,但他不忍辜負這位年輕人的熱忱與期望,壓縮了本來就很可憐的睡眠與休息時間,努力湊出時間讀完全書。讀完作品後,平鑫濤感覺他的文筆火候差一點,乍看是引不起什麼興趣的,但耐心看下去,就放不下了,認為這部作品不是用文字寫出來的,而是用內心的情感血淚寫成的,於是決定采用刊登。

(二)書寫療傷

馮馮是一位至情至性的家,可以說一生長達40年的寫作大多數都是在醫療自己內心的創傷,心病還需心藥醫,唯有抒發情感血淚,才能讓馮馮擺脫所面對的一波波不斷襲來的人生苦難。

戰後來台的外省人,並非皆如白先勇筆下的“舊時王謝堂前燕”,亦有如馮馮般歷盡艱辛、淪落天涯的底層小民。他們面對命運的苦難,始終沒有被擊倒,反而愈戰愈勇。小說是自其童年開始的,戰亂連連,母子顛沛流離,從大陸到香港,再到台灣的生活實錄,也可以說是那一代中國年輕人的慘痛血淚。主角范小虎正是大時代動亂中無數流離失所之人的寫照,所以能引發極大共鳴。馮馮事母至孝,描述親情間的互動感人至深,不僅其作品受到肯定,他個人的奮鬥更引為青年的楷模,所以當時能因此榮膺國際青年商會舉辦的首屆“十大傑出青年獎”。

而一如在1960年代《皇冠》許多作家跨媒介與廣播或電影合作獲得知名度與影響,廣播亦是使馮馮能夠家喻戶曉的傳播利器,更是掀起“馮馮風潮”的輔因。《微曦》自1964年4月初版,迄1985年7月第20版,歷時20年,可見其受讀者歡迎程度之深。

當時“微曦四部曲”可說是震撼文壇的大部頭巨著,先在雜誌連載時,即因他艱難的際遇與不向苦難低頭的心志引起世人很大反響,平鑫濤決定先在《皇冠》分四期刊出後出版單行本,全書1500頁,分四冊。以當年《皇冠》轉型後正在起步的經濟實力出版這樣的“巨著”,實有些膽大妄為,但出版後,出版界為之震驚。馮馮回憶當時盛景:《皇冠》把他的照片用特大號登在首頁,特別介紹,稱他為“天才青年作家”“曠世奇才”,每期推出15萬字連載,把馮馮捧起,一夜成名。

《微曦》出乎意外地暢銷,各種贊揚,聲震四方。馮馮的成功,歸功於他的努力,命運的苦難始終沒有把他擊倒,他反而愈戰愈勇。《微曦》是他經過九百多天的流浪生活後寫下的自傳小說,當時剛找到一份安定的工作,工余努力寫作,到處投稿,到處碰壁。第一份採用他的文稿《貴夫人》的雜誌就是《皇冠》,因此,他辛辛苦苦寫好《微曦》後,第一個想到的便是投送《皇冠》,而這部書為雙方帶來了意想不到的結果—以當時的出版環境,大概很少有人敢出版一個默默無聞的新人的作品。

平鑫濤看重《微曦》,使馮馮破繭而出,而馮馮也為《皇冠》帶來了福報,更加奠定了《皇冠》經營出版業的實力,對當年的文壇而言,也可以說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二、創作類型

馮馮一生寫作可分為四個部分:相距40年的兩部自傳型小說—在台階段《微曦四部曲》與晚年《霧航—媽媽不要哭》,以及中年旅加奮鬥史《紫色北極光》三部,三者合觀為個人一生經歷,此其一;20世紀六七十年代發表於《皇冠》的幾部創作小說,此其二;另有80年代旅加時幾部宗教書寫,以《空虛的雲》為著,此其三;第四是長期在《皇冠》雜誌中發表的《旅加隨筆》專欄與談論科學知識的短文、專著等。四者合觀,世人才得以揭開其神秘面紗,方知馮馮神秘的一生與創作的全貌。

(一)自傳書寫

其早年成長奮鬥流離史,自傳“微曦四部曲”—《寒夜》、《鬱雲》、《狂飆》與《微曦》在1960年代是勵志之作,每本書封面數語,簡短道出書寫的精神,現在看來,充滿時代意義。他以動亂的大時代為經,以個人家庭恩怨為緯,以母子逃難經歷萬難為骨肉,以個人心智成熟過程為精神內涵,寫就躲避日軍侵華鐵蹄的“寒夜”,身世之迷與家族恩怨交織;政權更替前夕,風雨欲來前漫天鮮紅雲霞向四方伸展,國家個人充滿苦悶的“鬱雲”;以及二度逃難抵達台灣,窮困潦倒破衣鶉結,幾近討飯,淪為擦鞋童,露宿博物館,卻任憑“狂飆”也吹不垮鬥志的生活;他終於接母來台團聚,甚至以自學的法文投稿獲瑞士舉辦的“世界最佳短篇小說獎”,並獲陸軍績學獎章的榮耀,力爭上游、奮鬥不懈的精神終於為他迎來“微曦”—充滿希望的未來!

他認為“我們是最不幸的一代,但也是最幸運的一代!”,而“人生是一個艱苦的奮鬥過程—不是血,就是淚!”①勇氣來自我們自己的心中。他寫作的使命是把希望帶給自己,也帶給別人!1963年離台後,國人鹹以為他是應邀出國,在加拿大深造,然而1980年代“《紫色北極光》三部”—《煙》《霧》《雪》的出版,暴露了馮馮離台移居加拿大工作受挫、瀕臨精神分裂,面臨牢獄之災,以及壯年異國生活困苦無依的經歷,但是他仍然不忘鼓勵青年人要奮鬥,要能面對挫折、面對時代:“越大的打擊,越產生更強的奮鬥意志!每天都有新的考驗!每天都須重新鍛煉!這是我的信念。”

此時寫作成了他的經濟來源與精神依靠,一位台灣文壇知名的有為青年,在加拿大卻幾乎淪為階下囚,在異鄉與母親天涯相依,嘗盡孤單寂寥。

逮及晚年回顧,馮馮自喻他的一生都像在濃霧中航行。2003年馮馮的回憶錄《霧航—媽媽不要哭》出版,讀者才可窺知他的曲折生平。年少那段逃難經驗,馮馮雖自認飽嘗無限痛苦,但相較於其他流離他鄉的60萬官兵,已是十分幸運。我們由他個人的際遇,看到無數人的縮影。

中國近代的歷史都是用血和淚寫成的,誰能傾訴得盡中國人無窮的苦難、掙扎和辛酸血淚?此外,包括遷台初期當時台灣社會的真相,以及幾代以來華人只要離開故鄉、移民外國、在外落地生根必會遭遇的困難艱辛與問題等等,都在晚年此書中補敘。

《霧航—媽媽不要哭》上、中、下三冊,與前兩者,皆是百萬字長篇巨構,三者合觀,如同三段式最悲傷的自剖,滿紙嗚咽不平的低鳴,是作者唯一可行的自療,也可以說就是他一生自我追尋的“三部曲”。華人作家中花最多字數與心血撰寫一生自傳、回憶錄者,當以馮馮為冠,部部逐一讀來,方知隱藏在風光的“十大傑出青年”“暢銷書作家”背後難堪卻仍需面對的真相。

(二)小說創作

馮馮的作品除了上述讓讀者可以透過他的個人經歷以觀照時代、引發海內外讀者共鳴外,小說創作亦非常精彩。第一部創作《微笑》1962年出版,卻了無一篇是歡樂的:《子夜》描寫被賣的小牛舐犢情深,卻遭屠夫冷血無情宰殺,而《打靶》一篇描述圍觀處決強盜的場景,令人毛骨悚然。

經歷戰亂烽火,馮馮對人性有深沉觀察,幾乎每部作品都由血與淚交織寫成,具一種渲染力量。閱讀馮馮總覺痛苦、殘忍、悲傷之情緒交織,悲憫之情油然而生。

馮馮抵加之後異國見聞化作短篇小說題材,作品面向更廣,雖偶有溫馨的人性光明面,然北國冰山酷寒、漁人男女生存悲歌、少數民族瀕臨滅絕、種族歧視、華人移民與留學生生活困境、西方社會文化問題,處處可見衝突與赤裸黑暗人性。他另有《昨夜星辰》長篇小說創作以香港為背景,運用推理筆法,從心理學的角度剖析一個大兵與妓女所生的混血兒私生子彤霓,掙扎在英裔養母因為追思亡兒而收養他,進而以畸形方式養育下被扭曲的人格。

1960年代即能涉及憂鬱症、抑鬱症等疾病的主題探討,無怪乎被平鑫濤譽為“馮馮最佳作品”。《冰崖》中加拿大少數民族的描寫以及對神職人員面對修道與情慾衝突的探討,悖俗前衛。《哭泣的紫楓》則描寫了華人面對文化隔閡,觀念無法與時俱進,子女被迫成為反叛的一代的悲劇。

身為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男性小說家,馮馮寫作羅曼史,探討神性與人性、東方女子與西方開放男性間異國戀情的悲劇,卻能將女主角的戀愛心理曲折描摹刻畫入微,又恆以苦戀與悲劇作為小說的結局收場,生而離、死而別,雖寫異性/國戀,但亦正如他一生遲遲至晚年才敢暴露出的自身被環境扭曲了的同性苦戀的投射。以上這些作品持續在《皇冠》刊載,無疑加深了《皇冠》深入社會的廣度與可讀性,尤其經由雜誌為海內外華人虛擬建構起了祖國、異鄉並存的空間,延伸出體悟島外世界的視角與閱讀視野。

① 馮馮:《寒夜》與《鬱雲》,(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64年4月初版,見1985年7月第20版封面。

(三)宗教書寫

馮馮在加拿大時潛心向佛,信眾敬稱他為“馮馮居士”。在創作小說外,一方面,他也體悟寫作除了療傷與謀生,還有其他使命。他認為真理是負有使命的,文學是負有使命的,他1980年代的寫作致力於深入探討哲學、宗教、歷史、人性以及反映時代。他通過描寫近代中國佛教界人物虛雲老和尚,寫大時代的動亂,一則藉由敘寫虛雲一生行誼以闡明他對佛教信仰、教義的潛修心得,一則透露出對黎民生於亂世、浮沉於烽火、亂世浮生的哀哀悲憫。

以虛雲個人對人類最崇高理想真理的追求為經,而以反映中國人的大時代苦難與掙扎為緯,《空虛的雲》三大冊,可見其佛學根柢與為歷史留下見證的苦心,寄寓大時代下人民如同螻蟻般的命運。馮馮深深感覺到真正的文學作品應該是表達思想並與思想溝通的,他藉此叩問,且要讀者再三深思:人生真的是那麼空虛嗎?

三、“逆子”、“孽子”、孝子的天路歷程

馮馮終其一生都在與黑暗共舞,始終撥不開環繞身旁的有關身世、家庭、國家戰亂、流離他鄉與性別認同帶來的重重濃霧,在經時間淘洗,霧逐漸散去時,唯有通過各時期的不斷書寫,一遍遍洗滌心中的傷口,才能釐清濃霧中自己的身影與航向。回憶平反,是他心靈的自我療愈。自1963年逃亡離開台灣,至2007年去世,在其晚年寫作的《霧航—媽媽不要哭》一書中,為發表於60年代的《微曦》補遺,方始揭露當年真相,讓讀者對這位傳奇人物有了更多的認識。

40年後再看“馮馮傳奇”,他不再是暢銷書作家,真相是:馮馮經歷身為“逆子”、“孽子”、孝子的身世與性別認同掙扎,親身體驗對日抗戰、國共內戰、渡海遷台、外省移民遭遇軍中白色恐怖、流亡天涯海外異國奮鬥,一生皆在流離中掙扎,充滿無語對蒼天的斑斑血淚,是一段包括政治、文化、家庭衝突,移民血淚、性別認同糾葛與精神疾病的書寫歷程。

馮馮回憶當年《微曦》寫個人際遇,並沒有什麼技巧,只不過很有耐心地不斷寫著,先求寄遣情懷,不管出路,寫到回憶中的悲苦處,禁不住熱淚滿眶,不過,只能輕描淡寫,完全不敢提及海軍對他的虐待,根本不提及自己曾經當過海軍,當然也不敢提及鳳山招待所與先鋒營,因為那時白色恐怖仍未結束因家書而被囚禁刑求這段白色恐怖遭遇,若非晚年在《霧航—媽媽不要哭》中寫出,將一直被掩藏在俊美的偶像光芒下。而馮馮寫自己,實亦側寫其母張鳳儀女士一生身處戰亂下的女性飄零奮鬥史。

當年黃埔軍校軍官與學生部隊以清黨剿共為由攻擊廣州市,槍殺了數千青年學生,並蹂躪婦女,他的母親也不幸成為受害者,因而懷孕,夫家視為奇恥大辱,迫她打胎,她認為胎兒無罪,拒絕墮胎。母親不忍將馮馮拋棄,從此她獨立撫育,受盡歧視,挨盡苦楚,無比的屈辱也無法減少她無盡的母愛。其母遇亂遭辱,戰火中只身帶著幼兒馮馮逃難,被迫分離,後來台依兒,又被迫赴加,終老異鄉—母親掙扎的一生是一出因時代而起的悲劇。

初抵台灣,混血兒俊秀的容貌為馮馮在軍隊中招來同袍的欺壓與強暴,缺乏父愛並備受壓抑的他因此養成戀慕軍中能保護他的強壯英俊男性的心理,甚至在寫書成名自立有成後遭嫉,仍被迫再度逃離台灣——有人向總政治部揭發他曾是海軍政治囚犯,要將他押往火燒島囚禁,不得不逃亡。在美軍協助下,馮馮逃往加拿大,獲得移民部長親迎給予政治庇護,從此落籍加國,曾經打工,甚至拾荒,迎接其母抵加,她也為人看管小孩,母子相依為命,從1963年至2003年母歿,慘淡生活。

馮馮是被戰亂與白色恐怖時代巨輪流放異鄉、異國兩次的受害者,奮鬥史恰好就是那個大時代的縮影。晚年他除自剖同性戀情,更寫他鄉艱困求生、現實生活顛僕、貧病交加下的母子情深。若說王鼎鈞《碎琉璃》是獻給少小離家分別的母親,馮馮則更寫出無情巨輪輾過這對了無依傍、彷徨婦人孺子的斑斑血淚。《霧航—媽媽不要哭》是他最深沉的痛訴,他不是不知道此書出版後會大大損害形像,但是,他這一生的冤枉苦難,向誰傾訴?—唯有書寫是生命的救贖!

馮馮一生集“逆子”、“孽子”、孝子身份三位一體,這三重身份帶給他無窮的痛苦。在家族中,他是身為側室的母親因遇戰亂不幸遭辱而生下的混血兒,具中亞血統的他,是長年為父親與族人所不容的“逆子”;在性別認同上,他是自幼遭軍中同性同僚強暴,卻與當時駐台美軍產生感情而至死方能出櫃,被環境扭曲了的“孽子”;在親情上,為報答母親在屈辱下生養的不棄之恩,來台即接母親前來,赴加亦千方百計接母奉養,母子天涯相依。哀哀父母,生我劬勞,馮馮晚年在侍奉病母時亦飽受辛苦煎熬。因創作交響曲獲邀前往俄國演出,攜母同行,給予母親榮耀,但母親不知兒子真正的性取向,一生都被蒙在鼓裡,不斷要求馮馮成家。

四、成就定位

馮馮的書寫包含日本侵華、國共內戰、外省遷台、軍中白色恐怖等歷史見證,遷台初期台灣的社會真相,以及幾代華人移民外國在外落地生根的困難艱辛與必會遭遇的問題。例如《霧航—媽媽不要哭》裡他便翔實地描寫逃難時眼見廣東大屠殺之悲慘,堅持不願摒棄生命中那段記憶,要為歷史留下見證。他說世人皆知“南京大屠殺”“重慶大轟炸”之慘痛,卻無人記錄“廣東大屠殺”更慘的情況,還有人反對他在書中提及,認為往事如煙毋庸再提。

但馮馮堅持猶太民族年年攝制電影,印書追思納粹屠殺猶太人,而中國人卻很少紀念被日本侵略者屠殺的悲慘,有人讓他把該書前半段抗戰時代的慘況刪除,不為他所接受,他無論如何也要發表這些微弱的歷史見證。

馮馮40余年寫作的心血作品可以當作近代史看,當作遷台外省人遭遇白色恐怖一頁看,作自傳看,作女性史看,作華人跨洋越洲移民史來閱讀,它所呈現的深廣度,絕對不是一般作者據案牘依史料寫作可以比擬的。尤其在知悉他在台的經歷後,再閱讀其旅加時創作的小說,當中許多主人公或多或少都有馮馮的身影,部分類似的遭遇,從青年到老年,他的經歷一如悲愴命運交響曲,讓其一生在不斷嗚咽低鳴中痛苦度過。驚人的記憶力,來自不斷受苦、不斷咀嚼一段段受苦的回憶,其靈魂經歷多重的悲劇—個人的、家庭的、時代的,一生在慢慢清楚自身身世的迷霧中摸索。

馮馮乃是注定不容於家族的“逆子”;混血兒的容貌,為他同時帶來“孽子”的不幸遭遇。馮馮在受縛傳統行孝觀念結婚以傳宗接代與自己的性取向間猶豫掙扎,在愛男性與奉母命成家的兩難選擇中迷惘,在是不是受人肯定的作家之苦惱中徘徊,他更只能據案在創作文學與音樂間自療,甚至自我被外界與內心的衝突扭曲,瀕臨癲狂,同時他也是一位對科學與宗教都擁有神秘力量的傳奇人物,精手藝,善折紙,甚至能作宗教音樂與交響曲,更被認為擁有“天眼通”之特殊能力。

是命運與時代給予馮馮至死方休的苦難,寫作的筆是他控訴的矛,直指向任何人皆無法給予救贖的殘酷命運,進行戰鬥!唯有死亡,才是安寧的生命終站—而他終於抵達,不必再在迷霧中航行受苦。

馮馮身後選擇於台灣嘉義落葉歸根,留給世人許多懷念,由網絡上無數紀念文章與為他設立專屬網站,整理遺稿、記錄生平,可以得知這位作家在讀者、信眾、樂迷心中占何等地位。馮馮一生始終航行於迷霧中,他用生命與筆不斷追尋生命裡闃黑夜幕過後降臨的晨曦,為烽火亂離年代作了歷史見證,霧散劇終,斯人已杳,化作星子隱入無垠宇宙,綻放出永恆冷冽的光芒!

五、結語

經一甲子歲月錘煉鍛造,無數作家成為《皇冠》這頂冠冕上鑲著的珍貴寶石,沒有這些作家,《皇冠》無法熠熠發光,而馮馮無疑是當中最深邃而又令人無法參透的一顆寶石。作為一位終身都在寫作的作家,馮馮本身就是一本謎一樣的書。

《皇冠》有數位一生幾乎皆與其相關的作家,男性作家一開始即由馮馮敲出響鐘,由這位傳奇人物來開啟《皇冠》代表作家的序幕,爾後的代表作家可說無一不具傳奇性。雜誌中諸多今日已被淡忘甚或全然遺忘了的作家作品,共同涓滴彙聚成一段段華人的生活歷史記憶與情感,雖然紛紛湮沒在不停無情向前滾動的時代巨輪之下,但這些曾經發生的歷史,讓不同世代的讀者閱讀與感受,歷久不衰的不僅是《皇冠》,更包括這些人們活過當時歷史時空產生的種種珍貴情感。而1949年之後,大批遷台的外省籍作家在台灣描寫二三十年代迄50年代這一大段動亂歷史的豐富創作,可與大陸作家作品參照並觀,應該受到兩岸研究界的重視。


作者簡介:
葉雅玲(1962—),女,台灣台中人,副教授,博士。
研究方向:文藝雜志學、文學傳播、通俗文學。 
嶺東科技大學 通識教育中心,台灣 台中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馮馮特輯

佛學隨筆

王祥麟 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