謎樣音樂奇才 ── 馮馮
謎樣音樂奇才 ── 馮馮
張惠媛 採訪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八日,蘇俄聞名遐邇的古典音樂殿堂柴可夫斯基紀念堂有史以來第一次演出中國作曲家的芭蕾舞樂曲,緊接著在今年一月十五日,又在莫斯科名流群集的無線電音樂廳(Radio Palace)演出兩場。演出的節目單上這樣介紹這位中國作曲家:「他是個有趣的人,不知從哪里冒出來,名不見經傳,卻在新古典主義音樂領域突然竄起,以自己的方式出色地閃耀著新鮮和美好的光芒……他是誰?他從哪里來?他的音樂風格為何?這是許多人心中的疑惑……有的報道稱他是傳奇性和神秘的作曲家。這是第一次我們將揭開這位竄升中的新古典主義之星的面紗。」
其實這位神秘人物早在六○年代就已經是臺灣文壇上的一顆耀眼新星,他就是旅居加拿大的作家——馮馮。馮馮在青年時期即以「微曦」長篇小說揚名臺灣文壇,跟當時的瓊瑤一起被視為「金童玉女]。多年以來,一般人只知道馮馮有一枝文學五色筆,卻不知他也能在五線譜上稱雄。
俄裔伯樂 改變一生際遇
令人驚訝的是,馮馮作曲完全是自學出師。馮馮從來沒受過正規的音樂教育,不會演奏任何一項樂器,憑著博覽各種音樂作曲書籍及聆聽無數音樂卡帶,「介紹音樂的電影和書,沒有不看的」,就這樣自己學會了作曲,而且作品展露了難得一見的天分。一九九六年,紐約茱莉亞音樂學院鋼琴科畢業、東吳大學音樂系副教授的蕭唯珍聽過馮馮的作品,讚賞之馀,推薦給住在美......有十分鐘的「牧神之夜」(Night of a Faun), 從德布西描寫情欲的「牧神的午後」演變而成,寫的是夜晚半神半羊的牧神的寂寞之心。最主要的是九十分鐘的四幕芭蕾舞樂「雪蓮仙子」(Snow Lily), 從中國傳奇「白蛇傳」蛻變而成,其中還有人聲大合唱。
「他不是專業作曲家,可是他的音樂很好,我喜歡他的音樂,很純粹,自然天成。」指揮家佐丹尼亞在接受本報電話采訪時說,「我沒演出過中國作曲家的音樂,這也是吸引我的一點,雖然馮先生的音樂不那么中國,但感覺得出是東方的音樂。」馮馮在蘇俄的演出,根據佐丹尼亞的形容,聽眾非常喜歡。「他們接受他的音樂,那不是古典的,很明顯的是馮先生熱愛音樂,而他創造了自己的音樂。」蘇俄媒體自發性的樂評并不像西方世界那麼普遍,但是佐丹尼亞記得有個......界古典芭蕾舞壇的牛耳,創作出經典作品如「天鵝湖」、「睡美人」、「胡桃鉗」等。一九一○年後,現代芭蕾開始發展,到法國和美國等地開拓現代芭蕾的大師都是俄國的舞者,其中最知名的是美國現代芭蕾大師喬治巴蘭欽。「以俄國這樣的芭蕾舞及音樂水準,他們看我的作品如果有六十分,大概就說我是天才了。」馮馮笑著說。
不識小提琴 卻創協奏曲
完全沒有音樂根基,靠自修而能作曲,而能被專業人士肯定進入西方古典音樂殿堂,難怪有人說馮馮是「天才」。「我是一九八九年開始作曲的,」馮馮說,「文章寫了幾十年,很厭倦了,也寫不出什么花樣了,開始就先替一些唐詩宋詞作曲,自己覺得滿好聽,可是沒有人願意唱。]一九九○年,學佛的馮馮心想,基督教、天主教都有偉大的聖樂,獨有佛教付之闕如,便發願作「現代中國佛教聖樂」。一九九一年後完成長兩個小時,有合唱和管弦樂,但在兩岸三地卻都找不到樂團願意演奏,「有的連信都不回,我在音樂界是無名小卒嘛。」馮馮說。
住在俄亥俄州的鄔達程女士,是馮馮的忠實讀者,也欣賞他信佛為善,有一次到加拿大溫哥華拜訪馮馮,聆聽了馮馮所作的音樂,非常喜歡,便介紹馮馮給她的侄兒馬丁。馬丁從事影劇流行音樂創作,在北京十分有名,父親馬潤源,從中央交響樂團退休。馮馮把樂譜寄給馬氏父子,由他們推薦給中央交響樂團演奏,首席指揮家胡炳旭指揮,錄成卡帶,臺北梵音出版社有售。「馬丁告訴我,演奏的音樂家們越聽越好聽,不相信這是沒學過音樂的人寫的曲子,以為馬丁騙他們。」鄔達程說。
馮馮拿到錄好的卡帶,用他老舊的錄音機播出來。這是他第一次用耳朵聽到自己寫出來的聖樂,不由得淚流滿面,他形容自己當下是「悲喜交極」。沒想到有些佛教人士對這組作品深不以為然,認為受西方影響太深,馮馮只好將它改名「蓮花音詩組曲」。
由於佛教人士的反對,馮馮不再創作佛教音樂,改作藝術音樂,一九九三年不會彈鋼琴的他,寫了長四十五分鐘「D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次年由中國鋼琴比賽第一名的青年女鋼琴家洪育慧獨奏,中央交響樂團伴奏。這是馮馮從福建客家山歌民謠「落水天」得來的靈感,可是曲風卻充滿俄國音樂風味,「因為我特別喜歡俄國作曲家,像柴可夫斯基、史特汶斯基、Prokofief、Kachaturian等人的作品,他們是我心目中的老師。」他說。
一九九四年,馮馮再接再厲寫了「E小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曲風模仿英才早逝的鋼琴作曲家Edward Grieg,這位作曲家一生只創作一首鋼琴曲,卻是馮馮認為世界最美的鋼琴曲。一九九五年「小提琴怎麼拿都不知道」的馮馮,作了「E小調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由中央交響樂團第一小提琴手劉云智獨奏。以上的三首協奏曲都錄成雷射唱片,由臺灣學知出版社發行。
指揮家胡炳旭一九九四年轉到「中央民族樂團」,今年二、三月他帶團到美國巡迴演出,并接受記者電話採訪。「馮馮沒有學過作曲,寫的譜子有不正規的地方,」胡炳旭說,「但是他有他的想法,沒框框,想怎麼寫就怎麼寫。」演奏時, 如果遇到有不合理處,比方說不合鋼琴彈奏的地方,中央交響樂團便變通演出,團員都覺得很新鮮。
絕佳音感 音樂自然涌現
不會演奏任何樂器,每次寫出音樂都無法自己先行試聽修改的馮馮,卻成功的寫出了感人的樂章。「我因為不懂樂器,創作的過程很困難,只能小心去寫,求無過失而已。」馮馮說,馮馮自小就有極敏銳的音感,他形容自己作曲時,音樂很自然從心中涌現,「有如泉水與海潮,寫都來不及」,捕捉了這些音符後不需試彈,也很少修改。寫作芭蕾「雪蓮仙子」時,馮馮的老母親因摔跤跌傷脊椎,他終日守在病床前,耳邊好像聽到無數樂符,他把音符分解、記錄,就這樣在靜默中振筆疾書寫出了一節又一節的樂章。作品在蘇俄上演時,馮馮為了陪伴病中老母,沒有出席,但在現場錄音帶里聽到終場時全場鼓掌喝采,那份震撼令他難忘。「作曲有苦有樂,當曲子寫出來自己聽聽,比什麼都快樂。」馮馮說。
馮馮否認自己是音樂天才,「我只是很勤奮、有耐心,抱著磨鐵成針、磨石成鏡的心去作曲,勤能捕拙而已。」他說。馮馮回憶小時候因為不會看歌、看譜,常被音樂老師黃飛然打手心。現在這位黃老師也移民到溫哥華,八十幾歲了,馮馮去見他時,黃老師說:「那麼笨的小孩,今天會作曲,真奇怪。」
馮馮沒有受過正規作曲訓練,無法作如貝多芬、莫札特那樣對位及和聲很嚴謹的德奧派音樂作品,「開始我試著學那個路線,把自己困死了,後來我想,這種正統古典音樂後人已經沒有什麼可以發揮了。」馮馮改學古典派反動的印象派作品,師尊印象派大師德布西、拉斐爾(Ravel)。「我尊重前人的成果,可是我走自己的路,只要拍子沒錯就好了,心中聽到什麼音樂就寫什麼。」他說。馮馮的作品里有很多不和諧音,但并不是現代音樂常有的令人不舒服的不和諧音。馮馮提到旅居加拿大的作曲家、前師大音樂教授董榕森便說,馮馮的音樂能把不和諧音以和諧的方式呈現,給人一種美感。
馮馮第一次嘗試作曲是在十九歲,初抵加拿大,從音樂的門外漢開始,自修樂理、五線譜,終於寫成第一首交響曲。他滿懷希望拿去請溫哥華交響樂團的英裔指揮Davis Meredith指教,對方評說:「你沒有天才,沒有希望。」馮馮大失所望,在大雪漫天時哭著走回家,積雪過膝,心中只有一個念頭:跳海算了,經過這個打擊,馮馮的作曲中斷了三十年。「如果我現在找得到他我要請他再看看我寫的音樂,到底有沒有天才?」馮馮笑著說。
自學成名 生平充滿傳奇
馮馮的作曲生涯很傳奇,其實他的一生似乎一直帶著傳奇色彩,關於他的傳聞很多,包括他具有「天眼神通」本領等。這些傳聞跟他的天賦優異有關,也跟他的著述所呈現自己的形象有關。認識馮馮的人,很多都說他是個絕頂聰明的奇才。他因為家貧,小學都沒畢業,但傳聞他能說多國語言,縱橫文學、演藝、玄學、音樂等各領域,有人景仰他,有人懷疑他。最近他又傳出生父其實是烏克蘭人的說法,而「馮」姓是他自「辭源」里挑出來的姓。甚至連他的出生年分都有爭議。在臺灣文化建設委員會所編「中華民國作家、作品目錄」里,馮馮出生於一九三六年,與馮馮自稱的一九四六年,相差了十年。
在撰寫本篇報導時,記者再三求證,卻仍如霧里看花,難以得到定論。大概除了他自己,沒有人能捕捉馮馮的全貌。
根據馮馮提供的資料,他本名志雄,字培德,母親是廣西人,母子在香港相依為命。一九五九年,母親張鳳儀女士重病開刀,怕自己不久於人世,便要馮馮隻身到臺灣尋訪張姓長輩,有託孤之意。馮馮以香港僑生身分抵臺後,一時沒找著張姓長輩,遂流落臺北街頭,替人擦皮鞋為生。「那時最后一班火車開走時,會播放蕭邦的別離曲和冥想曲,我就會想起我媽媽。」馮馮說,「從此我就喜歡上古典音樂。」馮馮常在火車站附近的新公園流連,當時新公園有個音樂亭,也播放古典音樂,這些都成了他日後作曲的種子。
馮馮終於找到張姓長輩,并於十五歲報考當時國防部英文編譯。當時他因年齡不足,不能考試,在國防部門前徘徊,剛好一位美國顧問撞見,馮馮以流利的英文對答,便被應允考試,也被錄用了。馮馮在香港讀的是教會學校,修女都是英美人士,因此英文講得很好,還有位法國神父,他也學會了法語。馮馮找到工作後,把母親接來,并開始從事小說創作。
微曦揚名 文壇綻放光芒
馮馮的文學創作主要受西方文學經典影響,尤其是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他先看中文本,又讀了法文本,把法文練得更好。十六歲他以法文寫作小說「水牛」,獲得維也納世界Neff出版社頒發的「世界最佳短篇小說」獎,十七歲以英文寫作小說「苦待」,再度入選「世界最佳篇小說」。這兩項殊榮,讓馮馮一舉成名。緊接著在十八歲他以人生感受寫出了百萬字長篇小說「微曦」,皇冠出版社印行,感動了無數讀者,已賣了五十版,今天許多人仍記憶猶新。同年,他當選第一屆「中華民國十大傑出青年」,還受聘為聯合報創辦人王惕吳的英文秘書。馮馮也演過佛經故事改編的電影「美目少年」。年少時的馮馮,一雙明亮的大眼,意氣風發,曾是許多少女心目中的偶像。
「我從小常被老師疑心是白癡,因為我不講話,講話又口吃,又不會唱歌跳舞。」馮馮描述的童年情景,讓人很難跟他少年成名的經歷聯在一起。有些人對馮馮如此年少便寫出「微曦」、獲得多項殊榮,感到難以置信、尤其馮馮所言的經歷,似乎又跟一些當年認識他的人的記憶有出入。以此詢問馮馮,得到的答案是,就是因為他當年的年齡實在太小,讓人無法相信,所以有的報導便擅自替他加了十歲,而許多人對馮馮故事的「記憶」,跟「微曦]裡的主人翁范小虎一樣,而范小虎的年齡比馮馮足足大了十歲。「『微曦』是我用第一人稱寫的小說,不是自傳,大家搞混了」,馮馮這樣解釋。
繼「微曦」之後,馮馮陸續又寫了叫好不叫座的意識流小說「青鳥」、懸疑小說「昨夜星辰」,十九歲時,馮馮與母親移民到加拿大溫哥華。
為什么放棄臺灣如日東升的事業呢?有人猜測他是樹大招風,想避開文壇排擠,但是馮馮表示他是受邀到溫哥華一所大學的文藝講習班短期講課,臨時起意移民加拿大。
馮馮的創作力很旺盛,后來又寫了十多本長、短篇小說,多由臺灣「皇冠出版社」出版。旅加十幾年後,馮馮的興趣轉向佛學研究,以科學證明佛理,寫了不少佛學方面的文章,文名甚至高過他文藝類的創作。但是馮馮最為人所知,也最為引人爭議的,可能是他替「慈濟」籌款時所作的「天眼服務」,以「天眼」替人看病。
天眼訛傳 迄今難洗汙名
十幾年前臺灣的佛教團體「慈濟」功德會正在籌款建醫院,馮馮因為喜看中、西醫學類書籍,頗懂醫理,遂想以替人看病替「慈濟」籌款。「天眼......頭,我其實用的是醫學替他們看病。」馮馮說。有興趣者寄相片或打電話給馮馮,請他依相片或聲音看病,每人要捐一百美元給「慈濟」,許多人聞風而來,據馮馮估計看了數千人,準與不準,各占一半。馮馮表示當時參與「天眼服務」的中醫師有十一位,可是因為馮馮的文名,大家都只記得他。當時「慈濟」人對此也有意見,覺得是搞迷信。
馮馮自述他一度對宗教與神秘現象有好奇心,也實驗過一段時日,寫這方面的書籍,并提供「天眼服務」。「結果這個造成了後遺癥,每個人都覺得我是神話人物,其實我根本沒有天眼通。」馮馮說。在來信中,馮馮提到「正信不尚神通,所以我永不敢再提天眼,亦不再予以研究或追尋,於下巳二十年矣!不幸一般人仍在以耳代目,苦苦追問我之天眼,令我極其懊惱后悔,至今仍難以洗脫此一汙名。
由於大家對馮馮很好奇,憑這一點馮馮又替「慈濟」做了一些義賣和義演,「你們好奇嗎?好,要看猴子要花錢,把看猴的門票錢拿去做慈善事業。」馮馮開玩笑說。一九九一年十月,他在洛杉磯登臺義唱自己做的宗教歌曲,為「佛教慈濟醫學院」籌款。一九九四年六月應臺北國際獅子會邀請,在國父紀念館演唱,為孤兒院籌款。兩場演唱會都圓滿成功。
近幾年來,馮馮遠離宗教,潛心作曲,成績斐然。目前正全力籌措財源,希望將「雪蓮仙子」芭蕾舞劇搬上俄國舞臺。馮馮還計劃將一九八九年寫成的一百五十萬字的小說「空虛的雲」(臺灣天華出版社出版)拍成電影。這是馮馮用力最深、也最自豪的一部中國現代血淚史的鉅作,他正著手寫英文劇本,預定一九九九年開拍,自編自導自己剪接編曲。馮馮特別聲明,他絕對沒有以拍電影的名義向外募款,請大家不要被騙。
(全文完)
原載《世界周刊》:1997年 4月18日── 4月24日
原載《世界周刊》:1997年 4月25日── 5月01日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