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介側寫
mindpixel 2016-12-02
读完《雾航》,想起清代言情小说《花月痕》中的一句话:「若有知识,便是大痴。」封士雄追求爱,是情痴,但是多情总被无情恼;他追求智慧,和当年给他颁奖的王云五先生一样,条件再艰苦也不放弃学习,坚持自我塑造;他追求自由与独立人格,所以即使拥有一颗灵光的头脑,也不愿意变得驯服、活得轻巧;他还知道母爱深厚,极力反哺。佛教有目犍连入地狱救母的故事,封士雄的母亲踏劫火救子,他年幼时带着他在日本飞机的轰炸下夺命奔跑,他年少时拼命节衣缩食为他支付学费,他年轻蒙难时四处跪求以期他的生路。生活在侵华日军造就的人间地狱中,他与母亲相依为命;独自落脚台湾,因为白色恐怖受尽折磨屈辱,命悬一线,终因母亲的求援,获得护法加持,逃生于鬼畜的魔掌;终于母子团圆,又逢特务来扰,保护母亲的信念让他度过了修罗场的试炼;漂泊异国,做着卑微的工作,却能享受音乐的纯粹,探求精深的哲理,自如运用自己的智慧头脑这天赐的恩宠。「人间火宅不可住,我生不辰泪如雨。」清末,著名和尚八指头陀写过这样一句诗。火可能不会停,但也有式微时刻,泪可能不会尽,但总有欢笑瞬息。为了那些瞬息,生命奔赴人间。
葉雅玲 ── 2014-06-23
馮馮的書寫包含日本侵華、國共內戰、外省遷台、軍中白色恐怖等歷史見證,遷台初期台灣的社會真相,以及幾代華人移民外國在外落地生根的困難艱辛與必會遭遇的問題。例如《霧航—媽媽不要哭》裡他便翔實地描寫逃難時眼見廣東大屠殺之悲慘,堅持不願摒棄生命中那段記憶,要為歷史留下見證。他說世人皆知“南京大屠殺”“重慶大轟炸”之慘痛,卻無人記錄“廣東大屠殺”更慘的情況,還有人反對他在書中提及,認為往事如煙毋庸再提。
但馮馮堅持猶太民族年年攝制電影,印書追思納粹屠殺猶太人,而中國人卻很少紀念被日本侵略者屠殺的悲慘,有人讓他把該書前半段抗戰時代的慘況刪除,不為他所接受,他無論如何也要發表這些微弱的歷史見證。
談晉瑋 ── 2014-05-01
談老師!因為現在所謂的正信佛教十分排斥神通。一講到神通,就十分緊張敏感。所以我寄出的文章,基本都不會被正信的佛教受落,怕我引人入魔了!
培德師兄!他們這也未免太矯枉過正吧!若有真神通,用來救人濟世,為什麼不許用呢?佛經很多地方都講神通,佛菩薩也處處示現神通。
不了,談老師!我對佛教已經心灰意冷,已經沒有過往的熱誠了!
培德師兄!“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好多人喜歡看您的文章的。
某些法師、居士,打電話給我,叫我不可講神通這些,說正信佛教不講神通,說我會誤導人,還帶有責備及教訓的口吻。
王尚智 ── 2012 年 4月13 日
朋友捎來一篇文章,那是施寄青女士早先為文有關作家「馮馮」在過世前的一些觀察。讀完我不勝欷噓!凡俗人們以一種各自的預存立場,用「平常人」的標準去衡量像「馮馮」這般超越常態可歸納的人,其實正恰好凸顯出人間價值的種種荒謬與無奈。
我與馮馮於1997年相識於溫哥華,見面、電話,隨順聯絡。他始終是柔軟悲憫但受盡苦難的人。我所認識與體會的馮馮,到老也始終是個「孩子」!包括其純真的微笑,純真的憤怒、純真的抱怨,純真的寂寞,乃至純真的情慾掙扎。
Peter Faun..a renowned Chinese Writer 留言版
Rodger ── October 18, 2010
In the 80s, I lived beside Peter in Vancouver. There are many things I saw and learned from him. I have many stories.
Yes, he saw with his third eye. From the standpoint of psychic ability, his specialities were: health, and talking with spirits.
What really surprised me one day was when he was able to diagnose what was wrong with my car. He was so mechanically uninclined, he could barely turn a nut without cross threading it. I asked what was wrong with my clutch. He held out his finger and turned it, indicating out of true. When I took out the engine again, the transmission spigot was straight. What Peter didn't know was that there was a bearing in the flywheel to keep the spigot straight. The spigot was vibrating when I shifted gears.
I also have letters from Peter. In one, he was able to diagnose the afflication that my great uncle had. My great uncle was really surprised when he read it, because that's exactly what the doctors told him, peptic ulcers.
空因 ── 2010 年 1 0月 9 日
果然,電話是馮馮打來的。那是個柔和而爽朗的聲音。他不用自我介紹,我立刻明白了是他。我的眼淚立即不聽話地湧了出來。“不要叫我馮馮,叫我Uncle Peter (彼得叔叔)好了,”他這樣告訴我。那天晚上,我們談了至少四、五個小時。我們談了很多有關文學、哲學、宗教方面的話題,他從容不迫娓娓道來,對各方面都有著非常獨到、精深的見解。我特別驚訝的就是:他居然記得那麼多的細節!包括沈從文是哪一年出生的,他的《邊城》裏邊有些什麼景物描寫等等,他都記得清清楚楚。好像他的腦子本身就是一個圖書館一樣。
他的博學讓我深深折服。要知道,馮馮是個連高中都沒有念完的人!而更令人驚奇的是,他隨口告訴我很多有關我童年的事情!他怎麼可能知道這些的呢?他也告訴我的先生,他的脊椎骨的哪一個部分曾經受過傷。他又是如何知道的呢!他也跟我父親聊了聊,告訴他一些健康方面的問題。他又是如何知道的呢!
馮馮居士辭世那一年歲末(過年)前幾天
果願 ── 2010 年 1 月 22 日
來此找教授朋友,也順便到平安書苑小憩。馮馮居士在末學陪伴下,看上此地一間公寓,想要購買定居。末學曾招待馮馮居士在書苑聊天中,留下近一個小時的馮馮居士自述苦難的一生錄音,也才了解馮馮居士曾是海軍官校學生。馮馮居士因被陷害,才無法繼續讀完海軍官校,算來是末學的大學長,臨別我倆還握手擁抱互道珍重。
馮馮居士被抓管訓,遭受不人道之嚴厲迫害,馮馮居士竟然也是白色恐怖時期的受害人,馮馮居士泣述往事,書苑同仁為之動容嘆惜!本想等他購屋安置後,可經常來書苑教導後學,沒想到過年前,突然發現罹患絕症而接受化療。過完年後,就接到馮馮居士逝世的惡耗。生命無常,命運造化令人無限噓唏,我等當及時努力修行乎!
陳尚豪 ── 2009 年 11 月 2 日
回想到二十多年前,我太太也同樣有這麼一段被憂鬱症煎熬近兩年的歲月。這段期間我曾經被她用剪刀丟過,小孩看到她都躲避,她的話就是聖旨,不喜歡人多,音樂宜小聲聽,購買衣、鞋絕不手軟,一件一萬兩萬照買不誤;很久以前的某句話不悅耳或某件事心不爽,我早已忘記,但她還可以拿出來罵罵人,或念一念。她說發病的時候,心中像火在燒,全身極難過,什麼都看不順眼,會想到一死了之。嚴重時曾經三個月睡不着覺,服鎮定劑才能睡。這樣將近半年的吃藥治療,她也曾偷偷的將藥拿掉,或少吃或不吃…諸如此類,所經歷之事不勝枚舉。
直到後來,我倆及弟弟益豐、外甥女維玲,四人到美加拜訪親友,見到馮馮居士,建議我太太幾樣食品,返台吃過十五天以後,本來聽醫生建議,已經約好要去榮總後花園長青樓(精神治療)住院。護士長打電話來時竟然回答她說我已經好了!連護士長都不相信。過後近二十年間,就時常吃這幾樣食物,而治療憂鬱症的藥連一顆都不再吃過,所以多年來也早已忘了她的憂鬱症。
記念──拜見馮馮居士
牛哥哥 ── 2009 年 9 月 6 日
馮馮居士是住在溫哥華市內的一所小房子。他那時已是中年出外﹐樣子也很平凡。去到坐下﹐他都無怎樣詳細看﹐但已知道﹐說是因為有一透明的球狀物﹐塞住了那小妹妹的輸卵管﹐因為是透明的所以X光照不到﹐然後他寫了些普通的中藥﹐又談了一下食素的好處﹐我們便離開了。
那小妹妹也有看本地的中醫。兩星期後她就毛病全好﹐月事也正常了。
真正的天眼神通
談晉瑋 ── 2009 年 4 月 11 日
有一次我心臟有點不適,在越洋長途電話交談中馮馮前輩為我透視心臟。記得才不超過十秒時間,他就可說出所有情況,這使我見識到真正天眼通的厲害之處。還有他對醫學的研究,特別中醫中藥,都非常有見地,可立刻為求治病人開出處方及食療。
談晉瑋 ── 2008 年 10 月 8 日
某次,我和馮馮前輩談及有關觀世音菩薩、媽祖和聖母瑪利亞的事情。馮馮前輩說台灣有一批媽祖信徒,親自飛到溫哥華探訪他,叫他幫助預備新建的媽祖宮尋找佳地。
馮馮前輩就對著地圖感應,看看哪個地方比較適合建立媽祖宮。後來馮馮前輩用手一指地圖中的一個位置,對他們說明這就是建宮的好地方。
蓮薇 ── 2008年7月3日
1991年的10月26日,我跟朋友去南加州的帕莎迪那市立學院禮堂,參加了一場由美國佛教慈濟基金會主辦的慈善晚會。當天的晚會,特別邀請到隱居修行已有二十六年的馮馮居士,首次公開弘法,並發表他自己創作的現代佛教交響聖樂。
盧勝彥 ── 2008年7月3日
馮馮往生後,盧勝彥編造禪定會晤馮馮,無限上綱消費利用馮馮之名,极盡吹捧自己,更大肆嘲諷馮馮。足見在馮馮生前噤若寒蟬的盧勝彥,多年來對馮馮的忌憚。 ──「馮馮特輯」小啟
施寄青 ── 2008 年 5 月
他在加從未有過正式的工作,我很好奇他與他母親如何生活。他與母親相依為命,字裡行間充滿了對母親的愛戀。他終身未婚,在他要死的前兩年,他出了厚厚三本一套的書,書中寫他自幼到老的所有過程,書中坦誠自己是同性戀者。
很多友人勸他不要出這套書,但他堅持要出,也許這些事藏在心中多年,已成了沉重的負擔,他年事已高,不能不一吐而快。我很佩服他的勇氣,他的書有類廬梭的《懺悔錄》。
█ 王祥麟的回應
韋陀菩薩傳
談晉瑋 ── 2008 年 3 月 28 日
很久前,馮馮前輩仍在世之時,我就想和他合寫一部韋陀菩薩傳,希望韋陀菩薩的化世事跡可再流傳人間。很可惜他一直事忙及身體欠佳,後來再加上喪母之痛,使他情緒一直陷在哀傷當中。我有用越洋電話安慰他老人家,亦有寫實體信給他。曹操曾言:「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我希望鼓勵他再提健筆為佛教寫文章,引導更多青年人向佛;他的文章,曾經感動萬千心靈皈依佛教,功不可沒!
流萍 ── 2007年7月
常民、哲哲 報導 ── 2007年7月
張錦德 ── 2007年7月7日
馬森 ── 2007年7月4日
我的教育背景,家庭裡稟承「子不語怪力亂神」的傳統,後來的學校教育又深受五四以來所奉行的理性與科學的影響,因此對超乎常情的現象相當排斥。無奈我天性好奇,特異的事物對我總具吸引力,正是好奇之心驅使我以後又跟馮馮見過幾次面,向他請教天眼通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為了去除我的存疑,他說天眼通不算奇,更奇之事多的是,譬如有人生來記得前世,他舉了一個證人,就是司馬中原。他並說如果不信,可以向司馬求證。
譚郎 ── 2007年6月21日
當馮馮向菩薩祈求的時候,他完全是以個人的方式進行:
“……我從不高聲唸唸有詞,我向來都只是默禱,我集中我的虔誠心力,向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祈求,我閉目默禱著,心中更無別念,只有持念觀世音菩薩。我並不運用語言,因爲觀世音菩薩無所不知,無所不感應,與菩薩溝通而用文字語言,那是多餘的……。”
蓮姿 ── 2007年5月
上個月,小女兒在網路上發現馮馮居士去世的消息,匆匆跑來驚訝地告訴我此消息,我聽了感覺非常意外和不捨。一個月來心情都無法平靜。回想和他相識近十年,彼此均以書信來往,我寫給他七十幾封信,他回函四十五封,每封信的封面我均記載收信日期及封數,他的來信我視同如獲至寶,無比珍惜。最後一封信是從夏威夷發出的,內附兩張近照,有一張他手彈豎琴,神彩奕奕,神情愉快。
墨人 ── 2007年6月1日
我知道他能吃苦,初到溫哥華時,他每天上市場撿雜紙和枯樹枝回去生火煮飯、取暖,他很孝順母親,不讓母親受凍、挨餓。他母親是一位身材修長、仙風道骨、十分慈祥又信佛的老太太,外表和馮不同。當年她住在永和一個很小的房間裡,我曾經帶了一段布料去看她,她知道我,自然是馮馮和她談過的,我們不必用言語溝通,我沒有地方坐,她也不講客套話,我們都「心照不宣」。
王祥麟 ── 2007年5月25日
我直說不會寫詩,馮馮說將句子作日本料理,分段排列就行。善於觀機逗教的馮馮,隨即舉例了松尾芭蕉名垂千古的俳句:「青蛙,跳入池塘的聲音」。我茫然不解機鋒,馮馮說青蛙跳入池塘的聲音,打破了「靜」,是「靜」的呈現!
我恍如五雷轟頂,霎間融入詩的微妙通意,興緻勃勃地,開始創作俳句新詩。
侯楨 ── 2007年5月
馮馮居士音樂告別式
iamdarlong ── 2007 年 5 月 21 日
獻給馮馮居士一封信
山居的隱士 ── 2007 年 5 月 11 日
去年在愛徒大善知識老師積極引介下,大居士曾到嘉義平安書苑即興三小時的演講,書苑老師同修們千載難逢機會的興奮,也感同身受諸苦而紛紛掉淚。幸蒙愛徒大善知識老師將隱士的名字交您手中,那時您法身違和欠安,卻沒想到此行竟是最後的一行,返回台北友人處調養,受愛徒老師指示當拜會探望您,期望您痊癒,不湊巧當時您正送至急診,在門外徘徊無感應即返回宿舍,這已是今年二月的事。
馮馮居士追思音樂會及生平事略
山居的隱士 ── 2007 年 5 月 9 日
師大禮居門口掛著醒目的小看板 依著指標走進地下室
主持人靳秀麗開場主持
梵唄 五會念佛
馮馮居士—追思音樂會
隱士今天上午依時抵達師大禮居大廈的地下室 映入眼簾是面善微笑可掬的慈濟志工整齊接待周到的服務 來賓一一秩序簽名 出版社結緣〔霧航〕三冊 簽下奠名 款項交由慈濟作為慈善馮馮居士的善後事宜
十點半開始到三十五分 由三位師兄們在三尊琉璃佛前獻上三只燈燭台 四位師姐獻上綠白間的花祭放置兩旁 儀式簡單而典雅
背景以藍絨襯托以斗大顯目四字句 心眼間頓時澄淨至極 全場靜默無聲
靜極清澄 志玄虛漠
守之不動 億百千劫
接著主持人靳秀麗開場介紹整個進行 四十分由彭正雄師兄介紹 馮馮居士生平簡介 印製平生事略給每位來賓 貴賓席王金平先行離去 五十分播放追憶居士生活片斷的風采 十一時靜曜師姐講述結識馮馮居士的因緣 再播放居士在俄羅斯大放異彩的作曲表演及主唱 從此聲名大噪譽享國際等等
再由陳錦桐師兄分享與居士間的交集 闡述無悔的愛 丁安民師兄傳達居士的遺願 邱文彬師兄感恩馮馮居士的行誼 十二時許百位來賓及百位慈濟志工 排列秩序向靈前的居士遺照致敬與遙祝居士
進行中 慈濟師兄全程錄影 少數師兄師姐仍以持相機此起彼落啪下進行片斷 慈濟師兄在下午二時將花飾遷移二殯至忠廳莊嚴入殮火化 圓滿結束
在第二殯儀館的告別式上,如本法師談到馮馮居士對佛法的貢獻,以醫學,科學和神通印證佛法,雖在佛教界引起許多爭議,但是現在看來,畢竟也接引了許多青年進入佛法的領域,這是馮馮居功不可沒的地方,而20餘年前,能有如此創見,言人所不能言,大膽創新,也只有馮馮居士才做得到.立遺囑以畢生辛苦攢下的二百萬元,用做籌建道場或印其本人著作.
馮馮居士的遺體火化後,將送到台南關廟法王講堂的靈骨塔安置,在他的老母親靈位的旁邊,可見馮馮居士的至孝.
羅廣仁 報導 ── 2007年5月9日
出生於廣州的馮馮,隨海軍輾轉來台,由於他常寄信給母親,竟被誤認為匪諜,監禁了四、五年,馮馮後來被以精神失常開除軍籍。
獲得自由後,馮馮自力更生,在火車站、公園、街頭流浪,做苦工、做擦鞋童,在如此顛沛的生活裡,馮馮勤於自修英文,曾考取編譯人員中的榜首。
劉彩琴、鄧應忠 報導 ── 2007年5月9日
50年代知名作家馮馮居士,四月十八號胰臟癌病逝,為了感念他對佛教的貢獻,上午慈濟基金會特別為他舉辦了一場追思音樂會。
慈濟師兄師姐獻燈獻花,表達對馮馮居士的感佩以及懷念之情。
劉梓潔 報導 ── 2007年4月24日
精通9國語言馮馮因緣際會移民加拿大,從此潛心向佛,信眾敬稱他為「馮馮居士」。在「霧航」一書裡,馮馮形容自己「一生都像在濃霧中航行」。作家季季與馮馮同為皇冠第一代簽約作家,她印象裡的馮馮脾氣好,永遠帶著笑容。
馮馮居士病逝 YouTube
慈濟大愛新聞 報導 ── 2007年4月23日
慈忍,陳錦桐,蓬萊不敢先子 ── 2007年4月
關於馮馮居士往生前的情形,末學從陳師兄哪裏得知,在這裏轉述給大家聽。陳師兄在4月18日下午3點左右去居士病房,並持咒。居士一切正常,血液含氧量到90多(具體數值不知如何表述,陳師兄說比他的高呢),呼吸正常,安然入睡中。此時以及陳師兄來之前,有慈濟賴小姐姐妹一直陪伴在居士身邊外加看護小姐。5點多陪伴居士一天的賴小姐她們離開,因爲她們覺得居士一切正常,應該幾天內都沒有事情。
陳師兄打電話讓陳師嫂來病房。因爲事前有准備,陳師嫂就帶著西方三聖像以及觀世音菩薩聖號音帶來到病房。師嫂將西方三聖像掛在居士床頭,師嫂也和居士講話,讓居士安心回到觀世音菩薩身邊,並播放觀世音菩薩聖號。大約在6點45分左右,居士開始呼吸異常,幾分鐘內就停止了呼吸。神通安詳愉快的樣子。7點09分心電圖呈現直線。之後陳師兄、師嫂、看護曾小姐和護士一起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2小時爲居士祝福。再後來慈濟人將居士遺體移至助念室爲居士助福兩小時。慈濟人稱助念是祝福。
唐潤鈿 ── 2004年12月30日
《霧航》是馮馮寫他一生的故事,他說他以忠誠的態度,即使是污穢見不得人的事也都公開。
馮馮此書寫得動人,而小節之後偶有前事的總述,稍有重複之嫌,但為了讓人明瞭,也無可厚非。關於書中人物的真與假,最好請馮馮有空寫一補篇說明,別讓人來費時猜測,到底誰是誰?因馮馮是文壇名人,他所寫「白色恐怖」,也正是時代的見證,是後人據以作為史料的佐證。
飛七 ── 2004 年 12 月 3 日
平鑫濤 ── 2003年
他走啊走的,走進了博物館,建築真宏偉!門前有羅馬式的石柱,又有大理石的台階。在台階上躺一下吧,實在太餓了,一點力氣也沒有了,又很睏,就在台階上閤上了眼睛。好舒服,這不是我的宮殿嗎?
故事中的年輕人,叫『馮馮』,這是他後來寫作時的筆名,他成名後,大家只記得他叫『馮馮』,不記得他的真名,連我也不記得。
公開公正公平的記者 ── 1999 年 3 月 24 日
但由於某些因素,馮馮居士確實和佛乘宗已經沒有任何關係。這還是他託我一定要多為他澄清清楚的。即便過去擔任顧問的角色,據他說, "也是寫寫稿,讓我這個老頭子賺點稿費有飯吃而已,跟修行法門沒關係。 我這個人幾十年來堅持的也是如此,什麼別人眼中的正教邪教都跟我沒關,我們只是平凡人,寫寫文章音樂,混口飯吃而已。"
林伯杰 ── 1999年
我們從這套《雪蓮仙子》的實況錄音(亦包含了《牧神之夜》及《水仙少年》二曲)中,獲得的感受的確是很「印象派」,這種印象派的風格,並不在於作曲技巧或是音樂風格裡的「印象」定義,而是一種意境上的「印象」哲學,可以說是類似東方思想的「禪意」。這種思惟貫徹在馮馮的三首「印象派音樂」當中,幾乎處處瀰漫著若有似無的音樂靈感,我們無法從馮馮的音樂裡捕捉到任何的音樂理論或是樂念發展,只能憑藉他那源源不絕的旋律,跟著神遊於音樂太虛當中。
王廣滇 報導 ── 1998年9月17日
王新君 ── 1998年8月15日
陳善汕 ── 1998年3月7日
陳善汕 ── 1998年1月10日
陳善汕 ── 1997年12月10日
陳善汕 ── 1997年10月30日
郭淑枝、許金春 ── 1997年9月27日
陳式夫 ── 1997年8月30日
張惠媛 報導 ── 1997年4月24日
李善單 ── 1997年3月25日
吳鈴嬌 採訪 ── 1994年6月26日
老和尚於一九四七年決定離開香港,回大陸弘法為佛教在神州留根時,臨行前,交代弟子要交給幾年前,曾從他跨下爬過,還和老和尚一問一答道:「師父,花開了沒?」老和尚回道:「你說呢?」的小男孩。
老和尚已於一九五九年,以一百二十高齡圓寂,弟子們千辛萬苦地找到如今是「禿老頭」的馮馮,並認定他就是當年的小男童。
吳鈴嬌 採訪 ── 1994年6月26日
史玉琪 ── 1994年6月
六○年代文壇流行著一句話:『女孩讀瓊瑤,男孩讀馮馮。』
一九六三年,正式學歷只唸到初二的馮馮,以法文撰寫『水牛的故事』一文,參加維也納NEFF世界小說獎,得到首獎,次年又以英文寫成『苦待』一文,參加世界愛情小說獎,再次掄元。在皇冠雜誌簽約的第一批基本作家中,馮馮赫然與瓊瑤、司馬中原、朱西寗、林懷民等並列。
李麗華 ── 1991年8月25日
美國分會執行長黃思賢師兄,以最誠摯的心意,邀請馮馮居士主持「慈濟美國分會」啟用典禮。居士已廿六年沒有在公開場合露面,但知道是慈濟的事情,祇思考了幾秒鐘,便很快地答應了。
天華編輯部 ── 1991年6月1日
靜曜 ── 1991年4月25日
環顧室內的佈置,倒出乎我意料之外,除了沙發、桌椅外,竟然別無長物;陳舊的沙發看來似乎用了十幾年,只有一間簡樸的佛堂稍能吸引訪客的眼光。不禁令我訝異:這是鼎鼎大名馮馮居士的家嗎?憑他的才華,曾經當選十大傑出青年,又有天眼通,卻甘心過這種猶如出家人的平淡生活。
善慧書苑 ── 1991年2月25日
這次馮馮又委託思賢,將數年來潛心製作的十五首佛曲,達五百多頁的樂章,灌製成錄音帶,發行版權將全部捐獻給上人做建設基金。又擬將其親手編製,曾得世界摺紙大賽獎之「摺紙藝術」一書,交給慈濟出版,所有收入悉歸上人處理。馮馮的摺紙才藝,能將一張紙疊成一尊觀世音菩薩,或一隻飛鶴。比賽作品連日本人也瞠乎其後,自認不及!
釋開證 ── 1991年
盧勝彥所寫的書,差不多都有贈送馮馮,馮馮從盧的書上發現到,他一下子自稱密宗上師,一下子又自稱蓮生活佛,現在已自封「佛王之王」,並且說他到天上講經給菩薩、羅漢聽,未免太狂了!所以對盧感覺很不高興,這是馮馮對我所說的話。
王亭之 ── 1990年 ?
近年馮馮精進學佛,他忽然宣佈,自己的天眼已經消失,請社會人士勿再騷擾,這一宣佈,證明他學佛已有心得,是故才能有這樣的舉動。若一味耽著於天眼的修煉,由是求名求利,那就不是學佛有成者的所爲。
慈願 ── 1989年2月16日
長年旅居加拿大溫哥華城的馮馮居士,於今年元月初,委託友人攜帶兩串念珠來台,呈交花蓮「慈濟功德會」會長證嚴法師。馮馮希望能將這兩串他珍藏了二十餘年,各持誦「大悲咒」達五百萬遍的念珠公開義賣;所得款項,全部捐贈「慈濟醫院」二期醫療大樓建設基金專戶。
天華編輯部 ── 1986年8月1日
內明編輯室 ── 1980年8月1日
The Vancouver Sun ── 1965年12月8日
Is One Of China's Ten Most Outstanding Youths
The China Post ── 1963年12月30日
中央日報 ── 1962年7月24日
國防會議副秘書長蔣經國上將,廿三日上午,召見本部連絡室馮士雄同志,對其此次榮獲奧國徵文獎,慰勉有加。
── 1962年5月16日
His Work Is Among‘World's Best Love Stories’
The China News ── 1962年5月11日
潘林 ── 1962年5月8日
在他離開廣州時,他進過培正中學高中一年級,不過,開學剛十天,便丟下書包逃難。現在,他既無力升學,但他的小心靈中卻充滿了求知的慾望,他直覺地知道,只有充實知識,才能改善他自己。這時他想到必須要把英文講好,他到書攤上買了一本英文文摘,他讀的第一篇是麥克阿瑟的演講詞,憑他那高一剛入門的英文程度,硬著頭皮死背,靠著查字典,慢慢一篇篇弄通、背熟。他們的夥計宿舍在中和鄉,每天起來,他一個人跑到田埂上背英文,背完了走路去飯館上工。這樣經過兩年,他能背誦的英文書已有二十幾本。
留言
發佈留言